第一百0七章 一个犹太女人的传奇故事(1 / 2)
沙拉·伊马斯,上海社科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她出生在中国上海,是唯一至今还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
读了沙拉的《特别狠心特别爱:父爱是一种智慧》,让我第一次真切的对犹太人有了真切的认识。
早就熟知犹太人是颇具智慧的民族,也知道这个名族人的流离失所的坎坷。而沙拉的故事,让我进一步由一个出生在中国的犹太人,了解了她的传奇故事。
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这是怎样一种难过。
沙拉·伊马斯,这个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竟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更不了解母亲的一点一滴。这听起来,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老父亲,对深爱自己的女儿,只字不提关于她母亲的任何事宜(从沙拉的字里行间也没看出他们有什么亲戚)。就凭这一点,沙拉的人生就充满传奇。
沙拉,1950年出生在上海虹口区。此时,她的父亲已经60岁。
沙拉在书中说
父亲从不曾正面告诉我他完整的人生经历与详细过程,但我拼拼凑凑地知道,20世纪30年代,父亲是因为受德国纳粹的迫害,在“水晶之夜”的事件后,经由德国和波兰的边界、通过西伯利亚逃出来,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中国上海落脚的。
他的父亲,具备犹太人经典的智慧。所以,来中国不久,他就为自己在上海闯出一片天地。当时,他们的家是两层花园别墅—在大名路与南浔路的交会处,附近就是美丽的外白渡桥。虽然沙拉从来没有见过母亲,但是,在这个美丽的别墅里,父亲给了她公主式的童年。
虽然家境优越,但是,身为犹太人的父亲,始终没有忘记他们民族的忧患。所以,在沙拉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亲,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恰当时机,对沙拉进行犹太式教育。
比如,父亲给她的一个生日礼物,是带她去菜场买菜,借此教她选择的智慧。父亲告诉她,“人生如同菜场,不要一看到东西就马上把它买下来,你必须要再走下去,看别的摊位,你要学会比较。”这一次买菜的过程,父亲就教给她好多智慧。
类似的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突然停电那个。她说,她说,她和父亲都住在别墅的三楼。父亲住在一个大房间,她自己住在旁边的一个小房间。因为胆小平时她总是开灯睡觉。一晚,刚躺下,突然停电了。害怕之下她跑去了爸爸的房间。
父亲眼神凝重地对我说:“在一个漆黑的晚上,你千万不要去开你不熟悉的门,或许里面就是凶杀案现场。”
这个教育,真的让我觉得心里一紧。
应该是犹太人经历的大屠杀和流离失所,让他们对生活随时都是战战兢兢吧。否则,对于我们中国人,哪个父母能在孩子因为停电的恐惧突然闯进自己房间时,想到这样教育的话语。
但是仔细琢磨,这句话也真的不无道理。
只是,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很难忍心和孩子讲这么恐怖的教育话语。
七岁以前因为她的父亲身体还好,他们住在花园别墅。
后来,因为她父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们就搬出了别墅,搬到了复兴中路642号。那里也是一座洋房,对外叫“上海犹太联合会”。来到这里,沙拉的命运,也开始走下坡路。
虽然父亲还在,但是回家晚了,大厨也撒谎没有吃的。管家的孩子也知道父亲行动不便常常欺侮她,甚至趁她下楼梯不注意,给她下腿绊。
到了父亲去世前夕,她被送到养母家生活。在那里,她被安排住在楼梯下的小隔间里。11岁的她,在养母家,她成了做饭、洗衣服的小女工。一年后,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她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她的父亲,永远离开了她。没有钱,她就用从园子采的黄花为父亲编了花束,代替花圈。
她对父亲下葬的描述,让人感觉撕心裂肺。
我的嘶喊声逐渐变弱,但我心中的声音却是越来越大,我在心中对父亲大声说:我知道,你不能回去以色列,我会回去的!我会为你回去以色列的!相信我,我会带着你一起回去的!我不知嘶吼了多久。
一个12岁的小女孩,从此,要孤零零的活在世上。
不能不说,沙拉的性格是异常坚韧的。
因为,她的书里,对父亲离去后的几年,没有过多的笔墨。
时钟直接拉到她17岁。
1967年,我念完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在财贸学校读初一,那年我17岁。当时在上海的大部分犹太人都离开上海或去世了,我感觉到茫茫人海里的孤单……身为犹太后裔的我,那天在一无所知的状况下,突然一辆车停在我家门口,跳下来的人二话不说就把我押了起来……我被人赶出了家,由盘龙街赶到乍浦路……我居无定所,不断搬家,最后只好逃到养母的家乡高邮乡下去。那一刻,我体会到什么叫“心提到嗓子眼”,几乎要窒息的感觉,那是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