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国之重器(2 / 3)
东家还有位老师,是甲骨文研究大家。
庞国兴拿出电话,当场拨通高桥太郎的电话,两人用英语沟通很顺畅,叽叽歪歪分钟,最终以一百二十万美金的价格,拿下这十二片甲骨,下一轮交易,一并兑换。
接下来,就开始讨论重头戏——小盂鼎。
陶然从手提包中,掏出十来张照片,整体、局部、细节都有,很详细,还有两张拓印的铭文黑老虎,放在桌上。
照片亮出之后,邢林夫妇,还有钟女,他们在傍晚时分听过李承讲述“大小盂鼎”的经历,都很好奇,也凑过来看热闹。
李承拿了两张,一张正面一张足部细节。
两张照片的背景都是木地板,照片轻微氧化,银盐有些许沾手,复合着色剂同样有点脱色。这两张照片的本身,足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一尊气势雄浑的圆鼎,被安放在木地板上。李承看着木地板怎么都有种感觉——地板凹下去一些。当然,事实上并没有凹,这只是重物压地给人的一种重量感和压迫感。
单凭这种重心下坠的沉稳、雄浑迫人的气势,李承感觉,它就是真品!
这是鉴定中很常见的“感觉”!
器身带有淡淡的铜绿色,鼎身很干净,应该被人“洗过”。
这很正常。
在青铜器收藏方面,欧美和国内,走出两条迥然不同的路线。
国内博物馆和藏家,都喜欢收藏“原汁原味”的青铜器,任其铜绿满身,瘢痕遍布,认为这是“原生美”,铜锈和铜瘢,本身就给铜器形成一种保护膜。
欧美博物馆和藏家,认为铜绿和铜瘢会继续腐蚀青铜
器,因此,他们在拿到一尊青铜器之后,通常都会na23和nah3溶液,“清洗”一遍,将满身的铜绿和铜瘢洗干净。
东洋的青铜藏家,介于两者之间,五六十年代之前,学习欧美清洗青铜器的居多,在此之后,学习国内的“原汁原味”库藏的居多。
所以,这尊小盂鼎被清洗过,就不难理解。
再看器型。
圆鼎,双立耳冲天,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微微垂下,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牛蹄足,足部粗壮,踏地有力。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足踝部饰一周乳钉。
啧啧!这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
整个器型,雄伟凝重!
李承又翻看其它照片,认同马老他们的鉴定结果,西周重鼎,确凿无疑!
相比且兰夜郎鼎,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啊!
看完照片,李承又将两份黑老虎挪过来。
伸了伸手,很自然地,有人递过来一枚放大镜和手电,拿着就用。
拓片的技术不是很好,有部分墨色沾染,字迹有点糊。
他简略扫一遍,两张黑老虎上一共二十行字迹。
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十分精美,堪称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
再看铭文。
铭文生涩,相当难懂,李承跟着老师学过一段时间的甲骨和钟鼎文,可是眼前这些文字,他不认识的依旧十之八九。
不过没关系,他看过清代金石大家吴式芬老先生的《捃古录》《捃古录全文》,其中,就有吴老对小盂鼎的铭文解读。
宋金鉴中翰林之后,曾经带着家中大小盂鼎内的两份铭文拓印,拜访吴式芬吴老,求他帮忙解读。因此,吴式芬老爷子,算是国内第一位解读小盂鼎的大师,并将研究成果,录在这两本书中。
此后的解读者就多了去了,譬如郭沫若、陈梦家、唐兰等等。
用吴式芬老爷子的解读
本,来鉴定铭文的真假,无疑是最合适的。
李承一边拿着放大镜和手电筒,寻找将对熟悉的文字,一边背诵铭文解,数字数,回忆脑海中拓本的风格,再逐一对应。
两张黑老虎,李承折腾到天色擦黑。
他在鉴定时无人打扰,等他放下放大镜,揉揉发酸的脖子,马崇峰立即问道,“东家,你的鉴定结果?”
“好东西!从照片和拓印来看,真品无疑!”李承抻了抻肩膀,活动胳膊。
房间中,何喜华、吴伟,两个知情者都在帮钟女布置晚上的宴席,邢林夫妇也在帮忙。大差不差,可以开席,钟女站在门口,对李承做了个手势。
“走,边吃边聊!”李承拍拍手掌,示意还在院子中闲聊的其他人进屋。
和马崇峰并肩进屋时,李承问道,“这东西,高桥太郎要什么价?”
他现在最关心的是这个!
至于高桥家怎么得到这件珍贵文物,或者高桥家为什么又拿出这件东西交换,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