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章 碰瓷撞宝(2 / 2)

加入书签

讲真,这里的货品还不错,王志高手中不到十分钟多了四件东西。

一枚挺不错的和田白玉扳指,估计被老板当成普通的地方玉,被李承花十块钱买下。

一件苏杭“信源”款的老式雕花铜壶,花了李承二十五块钱——“信源”银楼是清末沪杭地区三大老字号银楼之一,其手工铜器非常精美。

第三件是一封实寄封,1893年8月29日上海工部徽图二分邮资包封纸,这是当年工部局理事英伦军官查理·乔治·戈登,邮寄给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英籍德国人、津门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的一封信,信封上的内容虽然略模糊,可字迹还能辨别清楚,工部徽图二分邮资同样很清楚。

最后一件是一只紫砂闷头罐。所谓闷头罐,是玩虫人的说法,有点像袖珍小水缸,顶部加带孔扣盖的那种,是盛放蝈蝈或者夏虫的一种

容器。

这件闷头罐的四壁刻草石图,刀工颇为精湛,留有刻款,“东溪”,这是清末民初沪海紫砂刻陶家赵松亭的别号。底部为印章款“寅春”,这是清末民初制陶名手王寅春的名款。

所以,别小看这件不起眼的紫砂罐,它可是两位名家联手之作。

能以两百块钱入手这件小玩意,李承还是挺开心的。

这么小的蝈蝈闷头罐,即便是名家联手之作也值不了几个钱,充其量五千八千,他还真不差这点,可捡漏的乐趣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在于收获和喜欢。

这件闷头罐,他不打算出售,可以放在京师四合院中,等自己有空闲,养两只虫子玩玩。

话说侠州的气候,真不适合养虫子,雨水多,温度高,虫子容易生病且脾气躁,成活率不高,玩虫还必须在京师的夏秋之交,最合适。

李承边走边看路边的摊铺,脑海中还琢磨着养虫子的事情,没注意到斜对面的一家摊位后面的摊主,遮阳帽下面的目光,已经扫过这边几次。

摊主三十来岁,关注李承已经好一会工夫,见李承频频出手买东西,眼珠子转转,起了心思。

他弯腰从柜台脚边的纸箱中,掏出一只博山铜香炉的炉身,紧接着又掏出一件炉座,两厢比划一下,叹了口气。二者原本是一个整体,很不错的汉代博山炉,只要完整,这件东西怎么也要赚个两三万,奈何前几天运货时不小心摔了一下,让炉身和炉座中间的铜柄断裂。

这下全废了。

这个损失得有人背啊,前两天市场来来往往的多是熟人,不好坑,今天这两位生面孔,领头那个还是小年轻,半懂不懂的还买了不少东西。这种人,最适合做冤大头。

他也不打算坑得太狠,把本钱赚回来就行。

心下计算着李承抵临自己这个摊位的时间,不能太早,太早容易露馅。等李承转过拐角,来到自己

这边摊位,他快速将摊位前面的两件物品收回来,又小心翼翼的将拼凑起来博山铜炉摆上。这玩意,只要一拿,肯定两截……坑人的货。

摊主坐到铁皮房子里,捧着一本杂志,安心等鱼上钩。

李承又逛了几个摊位,手中再次多了件小玩意,一件老琉璃“一帆风顺”,清早中期的老货,套色浮雕,有款“颜神孙氏”。

颜神即今天的博山,额,前文提过博山窑,北方制瓷制陶的老窑口之一。

颜神孙氏即博山孙氏,在明清的老琉璃制作方面,相当有名气。他们家最出名的一个人物叫孙廷铨,崇祯十二年中举,十三年进士,清兵入关,剃发臣服,在顺治朝为官多年,康熙元年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入参机务,算是一朝重臣,受鳌拜事件影响,告老还乡。

孙家在明朝时,就已经是“琉璃世家”,其曾祖孙延寿已是“隶籍内廷,班匠事焉”,孙廷铨回乡后,更是将琉璃生意做得非常兴旺,他还写过一本书叫《琉璃志》,是中国最早一本详细记载琉璃工艺的科技文献。

这件一帆风顺琉璃套料浮雕,应该是孙廷铨后人所制,时间在康熙与雍正之间。

摊主不识货,五十块钱出的。

又捡到一件小极品,挺开心的,眼光四处寻梭,马上就注意到这尊博山铜炉。

这尊博山炉,太出色了!

镂空山峰盖面,炉身为浅口盏式,黑铜色,盖面与炉身之间有项链的搭扣。底座为喇叭口,底座持手柄为凤首双枝,整体造型看起来像是“双凤驮峰”。

这尊博山炉,就在手边,李承也没多想,伸手托底,孰料,上半部的炉盖炉身,咕噜一下滚了下来。幸亏他反应快,一曲身,伸手一捞,将上半部分兜在怀中。

紧接着,就听到摊位里面有人哎呀呀一声,“哎,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小心?”

得!摊上事了!李承哪能不明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