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事业井喷(1 / 3)

加入书签

接下来的几天,吴卫忠从李家坡赶回来,负责筹备管理公司,对接杂务。

两年多的锻炼,他已经能撑起很多事情,因而李承略略轻松,偶尔还能挤出点时间,逛逛侠州大学和中大图书馆,着手完善论文。

这里是侠州大学教授资料查阅室,很安静。

李承趴在长条桌前,翻看三十年代商务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整理之礼记》,这算是古籍和古文学研究资料善本,学生是不让翻阅的,他这是蹭饶老的光,才能上手的。

研究先秦历史,离不开先秦文学,文学是最能反映秦都九迁所带来深刻变化的载体。

“威尔斯,查阅资料呢?”清静的教师阅览室中,忽然传来问话。

李承一抬头,连忙起身,“冯教授,您好!”

说话的是文学系老教授冯仁平,侠州大学捐建者之一冯平山老先生的侄孙。

“昨个见你老师,老饶可是对你赞不绝口,说你这次西行取经进步不小。这是在做论文呢?”冯老探头看看李承的笔记本,又看看面前的这堆资料,笑眯眯点点头。

一时间,李承脑海中警铃大作。

师傅的这些老朋友,别看各个出去都是一方泰斗,学富五车的模样,可私底下偏偏跟个老小孩似的,七老八十了还喜欢斗来斗去。当然,他们不是斗自己,而是喜欢比较自家弟子的成就……

昨天他们的交流李承知道,老家伙说的这番话,李承不信,老师可能偶有小得意,绝不会说的这么直白,所谓“赞不绝口”绝对是冯老杜撰的。

李承才不接这茬,笑嘻嘻道,“您老说岔迷了吧?我师傅说的是伍哥吧?”

他口中的伍哥,全名伍宜章,是冯仁平带的博士研究生,老冯的关门爱徒,比李承大一岁。伍宜章今年七月份集结出版《楚辞读解》,学界评价甚高,冯仁平为此没少嘚瑟。

冯老没在这一话题上纠结,看着李承,“听你师傅说,你想要的组建一家历史学专刊,并想成立一个畅所欲言的历

史观点讲谈社?”

嗯?李承一怔,很快明白过来,师傅这是为自己铺路!

想要成立这样一家专业社团机构,单靠自己或者祝允平,力量太单薄,而《九十年代》杂志社的李怡李叔他们这帮编辑,偏政论,并非正统的历史学出生,在专业性上肯定要差不少。

自己想要成功,最大的助力无疑是侠州大学和侠州中大、浸会大学等香江高校机构。

昨天聚会,师傅一定是帮自己“拉票”去了。

老爷子还真是……哎。

老爷子的心意不能白费,李承笑着摊摊手,“是的,正在筹备中。这次回国我发现,有关丝国历史的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很多,成果也很丰硕,但是,唯独缺少展示他们研究成功的媒体平台。”

李承说的是事实,这个真心没有。

唯一靠点边的是1960年创刊的《文史博览》,但这本杂志,是以丝国近现代史为主的文史类刊物,对于严肃的考证类历史,基本很少涉及。

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丝国正史研究类的文章,想要发表,只能去《花溪·文艺教育》《长江丛刊》、《丝国文艺家》、《大观》、《艺术大观》、《青春岁月》、《祖国》……等文艺类的刊物。

整个丝国文化圈,就没有一家史学类的专业刊物!

冯仁平是资深老教授,先秦文学研究方面的泰斗级人物,李承只是简单说说境况,他立即就明白过来。只考虑了两三分钟,老头子伸手拍拍李承的胳膊,满是赞赏的说道,“想法不错!”

“你伍哥马上毕业,他准备留校助教,时间很充裕,你买下《九十年代》杂志社后,给你伍哥留个职位,我让他去你那坐班。”

哇,惊喜!

“谢谢冯老!我稍后约伍哥,细聊这方面情况。”李承双手作揖,真心感谢。

文史不分家!伍宜章研究丝国古典文学,对传统历史的认识同样深刻,有他帮衬,就等于又扎下一根柱子。

“有没有考虑挂靠在侠州

大学文学院或者历史系下面?”冯老又问。

这一问题那天饶老也问过,挂靠在侠州大学或者中大旗下,对于专业期刊的前期发展一定会有很大帮助,但是,它不利于李承后期计划的推进与实施。

李承缓缓摇头,“我想成立一家不带有偏见或者受某种意志影响的专业机构。也许,等新的刊物有一定影响力,可能会考虑颁发年度在历史方面有着重大发现或者重大影响类的事件或者文章的奖项,如果实施奖项颁发,挂靠在侠州大学,不太合适。”

呃,冯平山愣愣的看着李承许久,这小子,心思不小啊!

最终,他笑笑,伸手在李承脑袋上拨弄一下,“老饶好运气!小子,好好干,这条路很辛苦,但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从图书馆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