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学界奠基(1 / 2)

加入书签

如果说立都雍城时的秦国历史,可以看成与东方大国晋对抗的历史,那么,雍城之前的秦国历史,则是一部完整的“抗击和收编西戎”的历史。

细看地图,无论是平阳陈仓,还是雍城凤翔,其位置,都是由外层到内层,一层层为西周王朝的京畿重地周原,提供“护腚”服务的,挡住来自西戎的侵掠。

“西戎”是一个统称,统指上古时期居住于陕、甘、宁一带的“非丝国”的部落。

西戎的崛起,与“马”的驯化和骑乘,有着直接关系。

马匹的驯化,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事,一直有争议,不过,其时间范围,大体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也就是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两千五年之间。

那么大规模驯马和养马,又是什么时间呢?

没有任何历史描述,但是,我们只能从一些上古史料中推测到一些。

舜为中原共主时,有一个氏族,名为“豢龙氏”,从名字推测这个氏族的主要职业为“养龙”。龙是不存在,因而有历史学家认为,“豢龙氏”其实就是一个以养殖和驯化牲畜为生的部落。

其实还有一个佐证。

新石器时代的“龙”的形象,很像蛇和蜥蜴的结合体,但是在新石器后期,以及夏商时期的青铜时代,出土的玉器龙的形象中,已经有了“马脸龙”的模样。

这也代表着,马的驯化和大规模繁殖,始于夏朝。

《史记夏本纪》记载一件颇为传奇的事情“孔甲好龙”,大概内容如下:

夏朝第十四位君主孔甲,在位时期,因顺服天帝,天帝于是赐给他驾车的龙,黄河中放养两条,汉水中放养两条(《史记》作二条),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会饲养,一时难以找寻养龙的家族豢龙氏。当时陶唐氏已经衰落,陶唐氏的后代刘累曾经向豢龙氏学习过驯养龙,孔甲因而征辟刘累,希望他能够饲养

这几条龙。

为此,孔甲嘉奖刘累,赐他为御龙氏,并让他代替豕韦氏后代的封地。

其实,把故事中的离奇一面剥离出去,大概能得出这样的核——夏朝君主孔甲得到几匹非常神俊的野马,无人能驯服和养殖,征聘豢龙氏的弟子“累”(刘累非姓刘,为祭祀地理),帮他养殖,并因此给他封官,赏赐小部落“御龙氏”——专职养马的部落。

《史记》和《左传》都记载,刘累“御龙”之地,就在黄河中上游,也就是今天的靖淮之地。

当然,西戎获得养马之技,未必一定是受到刘累的影响,但是,基本上可以推导出,西戎在那时,已经开始接触养马驯马。额,时间大约在夏朝中后期。

祝允平对于李承的“豢龙氏为牲畜养殖部落”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豢龙氏”是当时主要负责祭祀河神的一个类巫师和祭祀的部落,但是,他解释不了史书所记载的“刘累养龙”……两人再度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是学术之争,无关友谊。

李承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清秦国发展脉络,以及秦都之迁的背后故事及重要意义。

此后,夏朝被殷商取代,夏之遗民,分散四方。

部分夏人部族留在故地融入东夷,其势力强大,殷末为纣王所灭;一部分向北或西北迁徙,成为北狄诸部族;一部分由西北向西发展,融入西戎,居于靖淮巴蜀等地;向南迁徙的一部分成为融入越人体系;另有一部分陆续流徙到楚地,成为楚人的组成部分……

有了夏朝遗民带来高超的青铜锻造工艺,有了武器,又有了马匹,边陲民族站起来了!

也就有了西周王朝的心腹大患——西戎和北狄的强势崛起。

这个心腹大患,更是秦国的枕边之患!

商朝对西戎的概念比较模糊的,到了周朝和春秋这一代已经能够明确划分,

哪个诸侯国附近有西戎部落的存在。按照《匈奴传》中的说法,西戎各个部落主要分布在三大块,一是秦国附近即陇西之右、岐山梁山之北;二在晋国北方,三在燕国北方。

三个国家中,又属秦晋两国与西戎之间来往最多。

晋国物资充沛,因而,他们在和西戎相处时,除了“伐戎”之外,还有魏绛所提倡的“和戎”之策——即以晋国的物产和西戎换取土地,同时也让西戎支持晋国。

和戎之策在秦国实施不了——秦国早期国土面积狭小,物产贫瘠,他有的,西戎基本上也都有,于是,秦国只剩下“伐戎”一策。

在《史记秦本纪》,太史公以很长的篇幅记载秦与西戎之间的战争,简练语言中,无不浸润着老秦人的斑斑血迹。同样在《史记秦本纪》中,能感觉到,早期的秦国,完全处于劣势,甚至连君侯都被西戎人杀了好几位。

因此,秦都东迁,除了想更靠近中原,向东拓展之外,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为和西戎之争,多争取一些战略空间。

自从立都平阳(陈仓)之后,秦国与西戎的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