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大泉当千(1 / 3)

加入书签

老者阳素平教授,今天有雪,办公室闲来无事,想下来看看所谓的侠州大学生,没想到听到李承这番有关咸阳宫建筑风格的宏论,忍不住拍掌叫好。

准确与否,暂且不论,单是这种敢于发声的表现,就迥异于国内学子。

李承双掌合十,向老先生行礼。

“小伙子,不错,你是国内过去的吧,普通话说得比我还好。”阳素平笑盈盈的问道。

这一点经常被人误会,李承笑着摇头,“不是。我是土生土长的港仔,都是教授普通话的老师功劳。”

阳素平哑然,笑着摆摆手,“这样啊,那你的语言老师确实不错。你是学哪个专业的?”

哪个专业?李承自己也不清楚,平时在饶老身边,历史、考古、古文字、文学都在学,随便挑出两种,说道,“以历史、古文字学为主。”

“难怪有如此扎实的历史功底。”阳素平夸奖一句,又随口问道,“你的主授老师哪位?”

阳素平对侠州教育界人士不熟,真的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得要一个瞠目结舌的答案。

“家师饶固庵先生。”

不熟归不熟,可饶真颐他还是知道的,同时,他还注意到李承说的是‘家师’而不是老师……阳素平迟疑了半晌,“是……饶真颐饶老?你是他的弟子?”

李承微笑点头。

“走走走!去我办公室坐会!”人名树影,阳素平的态度更加热忱,拉着李承的手臂就走,“哎呀,你不早说,真不是外人,我的老师你应该也听过,谢国祯,瓜蒂庵主。只是我不争气,没能入老爷子的门户。”

这个,真的知道,算是大惊喜啊。

“阳老是谢老爷子的学生?”

谢国桢,字刚主,晚号瓜蒂庵主,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藏书家,诗词书法很有研究。1925年考入国学门,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先生。

谢国祯是饶老当年在西南避难时结交的好友,两人曾在滇南大学共事三年

多,饶老的父亲所出的《饶锷堂文集》就是谢老帮忙整理修订的。

谢国祯老爷子,一生在明清史、文献学、金石学和汉代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李承现在还在看谢老的书,《南明史略》《晚明史籍考》《清开国史料考》,这三本考据集,对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考证,堪称经典。

没想到,阳素平竟然是谢老的学生。

只是……两人之间的称呼,有点不太好处理,阳老今年六十冒头,结果和二十来岁李承,一个辈分——阳素平死活不单着“阳老”这样的称呼,没办法,李承只好叫阳素平“阳老师”。

有了这层关系,李承的考察就要顺利太多。

他不仅进入咸阳宫遗址,亲自查看一遍,阳素平教授还非常热情的介绍一遍当年的发掘过程——阳老就是当年的考古队副队长。看完之后,阳老安排孙元带着李承去资料室,抽调大量挖掘现场的资料以供翻阅。

李承在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待了整整一天,收获很大。

他非常认可博物馆中存留的一位研究生的论文:“秦国将偏东的都城栎阳搬迁到西侧一些的咸阳,可能是出于巴蜀战略考虑。”

巴蜀战略,这一提法让李承眼前一亮,与自己的想法一致。

参考秦孝公迁都之前的战略态势,这一论断很有道理。

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将国都东迁,新都是栎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潼区栎阳镇,距离旧都泾阳东向三十公里。秦献公迁都栎阳,为的是表明姿态——誓取河西之地。

正是这种奋发向东的精神支持,在公元前340年,秦将商鞅大破魏将公子昂,魏国招架不住,决定把河西之地让与秦国,魏国避让,被迫迁都大梁(开封)。

当这一战略完成之后,秦国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完全达成,继续东进,遭遇到六国联合的强力阻击。因而,秦国必须要考虑国家的战略纵深和大后方建设。

秦国的大后方是哪儿?首选

就是天府之国,巴蜀。

拿下巴蜀,先需定汉中。

由咸阳,过秦岭,就是汉中,定汉中,过大巴山和米仓山,就是巴蜀!

因而,秦孝公在栎阳偏西南方向建设新都——咸阳,为的是摆出南下巴蜀的战略姿态。

当然,这次迁都,与栎阳都城过小,容积不够,也有很大关系。

其后的历史发展证明,正是因为秦国拥有巴蜀这个巨大粮仓,老秦人才能雄赳赳出关,远征六国,并最终一统天下。

一直到傍晚,李承告别阳素平和孙元,走出咸阳宫遗址博物馆。

尽管昨晚下了一夜的大雪,可毕竟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地气还没有真正进入冬天,一个白天,地表的积雪全部融化,变成湿漉漉的泥浆,踩在上面很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