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面馆见闻(1 / 2)
来此之前,李承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尤其是先秦史学,突击一番,因而对秦国的发展脉络有着相当的了解,这番回顾,自然就是信手拈来。
吴伟和周典两人,最喜热血,听老秦故事,无论是秦仲为报高祖后裔之仇战死沙场,还是秦庄公世子世光高呼不灭贼酋焉敢进城进而让位其弟,以及秦襄公本人死在讨伐西戎的途中,无不让两人听得如痴如醉。
确实让人感慨,没有这数百年都与犬戎争斗不休,没有从犬戎的手中抢到许多土地和人口,没有这种血与刀的历练,又哪来的秦国的强军之梦?
三人很快确定未来半个月的行程路线——逆流而上。
明天开拔塬,这里是秦灭周,一统六国的都城;
再走武屯镇,寻秦献公迁都栎阳、立志收复河西的慷慨旧痕;
三走泾阳,感受秦立国之后最为灰暗的岁月;
四走雍城,三百年旧都奠定秦穆公春秋霸梦;
五走平阳,也就是今天的宝鸡陈仓,秦武公兵伐华山,奠定秦之基本盘;
六走凤翔,秦文公以游猎之名,裹挟众臣子东进汧渭之会;
七走汧城,缅怀秦襄公太牢祭天立国;
八走秦邑,拜访秦庄公故里;
最后寻根西犬丘,秦非子牧马西垂。
地图上看,行程并不是很远,也不过三百五十公里,但路途很不好走,需要穿秦岭,上高原。
所以,等行程规划完毕之后,吴伟和周典立即出门,开始做进入荒凉山区的最后准备工作。
兴庆宫酒店其实并不高,只有十六层,可在老城十三都,已经算是高层建筑。
眼皮底下的兴庆宫公园,一览无余,只是,在初冬的雨夹雪中,有些萧瑟。
倒是远处的钟楼和鼓楼,四角狰狞,颇有一
丝当年雄城的伟岸,可惜,它俩继承的是洪武血统,与盛唐没有一毛钱关系。
不明白朱元璋怎么想的,十三都,多好的名字,为什么不沿袭?
野史有传,太子朱标巡视关中,返回之后不久因病不治而亡,朱元璋痛失爱子,因而厌恶十三都。此事一听就知道假的,要知道,朱元璋定名西安府,那是洪武二年的事情,又怎么可能为真。
李承洗了个澡,再出来感觉有些饿了,忽然想起羊肉泡馍的香味,或者油泼面的焦香……这一片也算是老街区,不知道有没有小馆?吃地方特色,最合适的就是小馆。
吴伟和周典还没回来,不过没关系,自己又不是什么大人物,没保镖还不出门了?
他很快打定主意,下到一楼大厅,前台服务生很热情,告诉他出门右拐往八仙庵方向,有一家漫天尘人小馆,羊肉泡馍很地道,距离不过四五百米。
雨夹雪不大,朦朦胧胧的夜色中,有点冷倒是。
裹裹皮夹克,撑开从前台借来的雨伞,顶风出门。
天有余晖,路灯已经逐次亮起,看看手表,这会刚六点,下班人流高峰,无数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从身边滑过。
西北面馆很实惠,人不少,没李承的首选羊肉泡馍,退而求其次,脑袋大的粗瓷碗,盛装着岗尖的油泼裤带面,只要五块钱,又花了一块钱来了张肉夹馍,牛肉的,喷香。
李承满意的打了个饱隔,小口滋着雪白的面汤,美其名曰填缝。
旁边一桌,一位剔牙客将脚架在椅子上,惬意模样,和对面那位黑瘦中年人絮叨着。
偷听别人说话不道德,可这两人说的内容偏偏戳中他的兴趣点——土夫子盗墓。
这两人应该都不是正宗的土夫子,
若是真夫子,不会如此光明正大的在饭馆中夹着卷烟,相互吹嘘自己挖出多少好东西,卖了多少钱。
九十年代的盗墓,那是真猖狂,几个文物大省莫不如是。
九十年代,许多村庄,白天为农,晚上扛着铁锹挖墓,转天弄到八仙庵、翠华路、朱雀路的地摊市场兜售,挖着了,一夜暴富,挖不着,也不亏什么,比种田收益强太多。
谁让古墓多呢?
丝国文保事业的扛鼎人物之一,曾任郑振铎先生秘书的谢辰生老爷子,在他的回忆录中,无比惆怅、感怀的说过“对文物最大的破坏是在九十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九十年代,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各个年代。”
隔壁的这两位,聊得很嗨,很大声,身边的顾客也习以为常,没人讶异,一切很和谐。
李承酒足饭饱,准备起身回酒店,胖胖的饭馆漫天尘人老板,为其他客人送餐,回来时路过那两位聊天的“土夫子”身边,笑着对架脚的那位道,“老高,昨个晚上又捞着大鱼了?你这发财,赚大发了,也不点个大盘鸡?”
饭店老板和这位老高应该挺熟,大盘鸡是漫天尘人菜馆中的招牌,价格比较贵的那种,点大盘鸡算是此时的奢侈消费。
“我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