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琳派刺绣(2 / 3)
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陶瓷工坊的古铜彩甚是有名。
瓷胎、釉色看完,李承心底有谱。
放下梅瓶时,装作这才看到那件“垫底”的绣布,拿起来用手电筒照照,“哟,你这是老绣布?用来擦瓶子的?这是……有么讲究么?”
这一招叫做“把别人往沟里带”——用一件老东西擦拭这件瓷器,岂不是代表瓷器更贵重?
牛剑峰瞬间上当,嘿嘿一笑,就这李承这话侃起来,“那当然,这件乾隆茶叶末釉梅瓶,我可是花了许多功夫才寻到的。特意找了件鲁绣搭头(遮盖),平时都用它裹瓶子呢。”
这就纯粹胡说八道了,还扯出鲁绣?李承暗乐,“哟,鲁绣?我瞧瞧。”
就势将这件折叠起来的绣布摊开,搭在梅瓶口上,手电筒扫了扫。
这是一条长一米二、宽四十五公分相当厚实的绣巾,上面绣着芒草、葛、茑(爬山虎)、女郎花(败酱),还有一只白鹭西飞,底布为细腻的纱绫。整块绣布,略显陈旧,上面沾染多处油渍和灰土痕,好在没有明显破损,有两三处跳线,不怎么影响
价值。
这是非常典型的和国江户绣,根本不是鲁绣。
和国刺绣的源流是来自公元五百年从丝国传来的“佛绣”。
佛绣是用以表现佛像的刺绣形式,特别是推古时代,尚佛以至于寺院遍布广立佛像,因而佛绣也得以普及。现存最古的和国佛绣是原存于中宫寺的“天寿国曼陀罗绣帐”,织制品相对陶瓷、金属较难保存,作为飞鸟时代的贵重织品残片,现存于国立博物馆,并于1982年时制作仿制品悬挂于中宫寺中展示。
刺绣在平安时代尚为贵族的奢豪品,用于雅乐衣装,到桃山时代多出现在戏剧的能乐服装上,直至江户时代才普及到町内身份制度的末端职人、商人阶级。
和国刺绣主要有三大流派,各有特色,非常易于辨识。
首推京都的京绣,作为和国很长时间的经、政、文中心,京都的刺绣一直以“庄严、富贵”为主要特征,在绢织物,麻织物上施以金银线工艺,绘画般的纹样表现,无不飘散着京都特有平安遗风下华丽贵雅的馨香。
其次为金泽的加贺绣。
加贺绣的前提是“友禅染”——宫崎友禅斋发明的一种染色技法,成品绚丽豪华。
在友禅染织品上,除金银线工艺外,还增添多样多色的丝线手工绣制纹样,打造出“底布豪华,绣品图案朴素”的风格,让加贺绣华丽中不失温和,成为最大特色。
最后就是江户绣,也就是李承手中这件腰带——没错,这是和国贵族男士和装的束腰织品。
到江户时代,刺绣已经不再是贵族的专享,某些末端职人和商人阶级,已经可以着华服刺绣,这给刺绣风格带来巨大改变。其中,大和绘等艺术的发展,给刺绣带来深刻影响。
李承手中的束腰织品,就是典型的和国江户绣中的“琳派刺绣”。
所谓“琳派”,是指发源于京都,在江户时代的初期由俵屋宗达、宗雪创立,而后由尾形光琳发扬光大的一种艺术流派。初期风格以花草为主,或有鱼虫鸟
兽,贴着金箔,充满装饰意味,在艺术表现上,有着与世无争的闲散与逍遥的特质。
琳派在和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的影响波及到和国绘画和工艺美术,特别是在染织、漆器、陶瓷等方面,其装饰意境,被采用在与生活有关的各个领域,对近现代和国的名族审美意识产生较大影响。
特别强调,说这么多,并非说江户绣比鲁绣好!
牛剑峰口中的鲁绣,是丝国八大名绣之一。
有一句名言,估计人人会说,“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汉书》中的这句话所提“鲁缟”,即鲁东古代织品,超薄的白色绢帛,这说明,当时鲁东的织品工艺相当高超。
有织品工艺为基础,鲁东的刺绣水平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在工艺上,鲁绣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图案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并衬以各种卷草纹,显得严谨对称,层次分明。
还别说,江户绣和鲁绣,有点神似,但意境明显不一样,鲁绣讲究自然,江户绣讲寂寥……
怕“打草惊蛇”,李承手电筒照一圈后,很快表现的没啥兴趣,将这团绣品叠吧叠吧,很随意的搭在梅瓶上问道,“这瓶子,怎么卖的?”
“你可别黑我哦,我师傅阅古斋的王跃进,你敢黑我,他肯定不会放过你的!”
王跃进在泉城文博圈挺有名气,李承估计牛剑峰应该听说过,故此特别将他拿出来当牌子。
“哎呀,原来是王老师徒弟啊,失敬!”夜色中,牛剑峰拱拱手,也不知真情假意的惊叹一声,又说道,“对王老师我是慕名已久,小老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