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宋书册页(1 / 2)
之所以失望,很多时候并非结果很坏,而是期望太高!
整整一箱子各类零散的古籍善本,可惜没有李承心底所期望的名贵瓷器、高古青铜器什么的。想想也是,王家兄弟不过是入行几年的破烂大王,残破的古籍善本是他们最有可能接触到的古董,至于那些瓷器、高古青铜之类,只要不瞎,一般很少流入他们手中,金银珠玉,那就更不可能。
这已经很好了,李承暗责自己贪心不足,定神后瞅了瞅,有些心焦,箱内所盛书籍都很破旧,几乎每一本都需要修缮和处理。
李承啧啧嘴,抬手对王家兄弟说道,“找个大簸箕出来。”
又对吴伟努努嘴,“去车后备箱拿真空袋,准备封装。”
两人匆忙去取,李承将袖口卷起,伸手拿出最上面一本,绢帛蒙面,已经脏得不成样子,封皮上的书贴已经没了,留下一块黑斑。
翻开第一页,正楷书目:“音韵阐微之卷九”。
李承一喜,我去!竟然是康熙朝四大工具书之一!
康熙雄才伟略,执政期间,大力提倡文化建设,亲自部署修建的大型著作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字、音、韵、谱”四部小学类辞书最为著名且影响最大,这四部书分别是《康熙字典》《音韵阐微》《佩文韵府》和《钦定词谱》。
其中,韵书《音韵阐微》编撰于康熙五十四年,成书于雍正四年,总编撰官为大学士李光地,最终由李光地弟子,翰林院侍讲王兰生完成,历时十一年整。
此书初刻为雍正六年武英殿本,其后,为广谱音韵,雍正帝敕令扬州诗局、淮南书局录刻。乾隆编撰《四库全书》时,再度增刻全书本、荟要本以及珍本。
《音韵阐微》这本书什么作用呢?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标准,即规范化清朝的官话音系。全书十八卷,按“平上去入”分
卷,其中平声六卷、上声四卷、去声四卷、入声四卷。李承手中这本,是雍正九年淮南书局录刻本,上声之卷九。
也可以这么理解,这本书,是江南官府配发给各地学府、书院的“普通话”教科书中的一本。
李承手掌在摊开的内页上摁了摁,掌心微微返潮,樟木箱防虫可不防潮。他回头看了眼,王二炮已经将大簸箕拿出来,吴伟也拿来一捆真空塑封袋。
“阿伟,把簸箕放在阴凉处,书籍摊开,等差不多阴干,就用真空袋封装。”吴伟已经帮他处理过很几次书籍急救,对这方面不陌生,可李承依旧叮嘱道,“不要等全干,会起褶皱的,差不多就可以封装。”
也只能如此简单处理。
这本《音韵阐微》被吴伟拿走,李承又拿出第二本,蓝色封皮上保留有名贴《五方元音增订》。
晕!又是一本音韵字典。
李承抬头看看王家兄弟,笑道,“王二兄弟,你这两本书,是不是出自一捆呐?”
王二炮挠头想想,很快点点头,“李老板说的没错,还真是一扎书里面的。”
又问道,“我兄弟俩不懂这些书有什么用,就是觉得挺老的,应该比年代近的值钱些。李老板,能给我们说说,这书有么价值么?”
李承笑眯眯看了对方一眼,扬扬这本书,“这是一本民间编撰的字典。书的价值……不算大,不过,编撰者挺有意思的。”
“有意思?您是说这位作者?”王三炮快速接过话头。
“秀才造反,说的就是这本书的编撰人。”想想这本书的编撰者,李承自己也觉得好笑。
《五方元音》的编撰者为明末清初的樊腾凤,此人二十岁中秀才,此后屡试不中,遂绝了科举的心思,一心研究《易经》,自诩“按皇极经世天地,才高过人的不世之才”,以“卧龙”自居,实则以算
命、帮人看风水为生。
清兵入关,屠戮中原,这位卧龙“掐指一算”,得出“赵姓者得天下”的结论。
可是,他所处的村庄为高家庄,四周要么姓高,要么姓钱,离他最近五里地的大干言村倒是有一家姓赵的,可是赵家家主赵渔虽然是明朝进士,可惜却是个清廷走狗,死心塌地的为清廷马前卒,自然不是“明主”,于是,他选择赵渔的彪子弟弟赵二社为主。
赵二社此人平素很鲁莽,仗着哥哥进士身份,横行乡里,崇拜梁山人物,被樊腾凤一劝掇,还真的同意“起事”。此后,樊腾凤联络高氏兄弟、打井的梁辘辘头(帮人打井浇地。打辘辘,是个力气活,一般壮小伙打一天辘辘能浇一亩地)等人,准备揭竿起义。
孰料,议事不密,还未竖旗就被人告发。赵二社被他哥哥亲自押送到县衙,高氏兄弟逃跑,梁辘辘头被秋后问斩。所幸,樊腾凤躲在亲戚家地窖中,藏身三年,逃过一劫。
樊腾凤在地窖中藏身三年,无事可做,刚好亲戚家地窖中有一本《洪武正韵》,他便开始琢磨音韵。不得不说,此人还是有些才华的,被他琢磨出反切法,用十二个韵母和二十个声母来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