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偶遇马老(1 / 3)
自己在中海还要待一段时间,再细细琢磨吧。
告别丁宝定,李承与泰勒且走且玩,抵达馆驿街交口晚了几分钟,张苏陵夫妇已经等候在这里。
“啊哈,我看看你买了什么?”见李承身上多了两只包,张苏陵自来熟的伸手过来,同时将自己手中的袋子递给李承。
这种人就这种直率性格,没办法和他计较,李承笑着将其中一只递给他,“中海相机厂产的老式相机,不知张哥有没有兴趣。”
“相机啊……两包都是?”丁宝定手一缩,连接都懒得接,又歪头瞅瞅,两只相机包上的标识一模一样,顿时没兴趣。他是传统收藏家庭出生,对这类精工业制品,一点兴趣都没有。
李承笑笑,重新背上,结果他的纸袋,打开看了眼,一柄长方形的木匣子,桐木匣盖阴文“艺粟斋”,又有阳文描金“天瑞”。
晕,这家伙运气不错啊,李承抬头看看他,“曹素功天瑞墨?整笏?曹手作?”
曹素功,歙县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
他是顺治十二年的秀才,算是清廷统治下的第二批俯首江南文人,曾于康熙六年被授予布政司一职,可惜“学历”偏低,又没有强力人士举荐,官运不旺,遂即回乡设“曹素功墨苑”,常为权贵和名流定版制墨,在社会上层影响很大,被誉为“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
斋号“艺粟斋”。
曹素功制墨,三百年传承从未断绝,曹氏后裔于同治三年(1864年)举家搬迁至中海,于南市小东门继续制墨售墨。
李承问的这句话中“天瑞墨?整笏?曹手作”又算是行话。
“天瑞”是曹素功制墨中的名品之一,属于浓青墨,磨出的墨色乌黑透亮,与“紫玉光(康熙御赐名)”“天琛”、“千秋光”、“苍龙珠”及“豹囊丛赏”等齐名。
“笏”原指上朝用的笏板,扁平方形,与墨靛形状很接近,因此,人们常用“笏”来做墨靛的单位。“整笏”,就是没有开封用过的完整
一笏。
曹手作很好理解,曹素功亲手制作,非曹家后裔仿制。
玩收藏最喜欢的就是别人对自己藏品的各种羡慕嫉妒……张苏陵很满意李承的表情,伸出三根手指晃晃,“那当然,可是花了我整整三万大洋呢!”
如果是曹素功亲手制作的话,不算贵,如果是曹家后人再制,这就有点贵。
曹素功后人再制天瑞,不能称之为仿,因为天瑞、天琛、紫玉光等一样都是墨种,其后人是完全有权力进行再制作。
“走吧,这地看墨不合适。”墨靛看似硬实,实则酥脆,尤其是陈墨,若是摔一下,粉碎。这里人多,不适合看,李承将纸袋还给张苏陵,顺带着催促一句。
杏花楼位于福州路,是典型的海派本帮菜。
中海成城的历史并不算长,因为所谓的“本帮菜系”,其实是融合苏锡杭等地菜肴风格,形成的中海风味。其特点是四季分明,讲究“应季”,较为排斥反季节菜肴;另外就是时鲜、取活;烹饪方式上以红烧、生煸、滑炒、清蒸为主;色调上喜欢上糖色,用生抽,色泽红润。
杏花楼生意非常红火,李承几人来得较迟,包厢自然是没有的,连大堂座位也只剩下玄关附近一个小方桌,将将能坐下六人。
一楼大厅,自然十分嘈杂,又在这拐角,张苏陵有些不好意思,迟疑了片刻,“李老弟,要不……换一家?”
北方人要面子,真的……啧啧。
李承主动坐下,笑着道,“饭店看菜肴,菜肴味道好,蹲在后厨吃又有何妨?”
张苏陵竖起大拇指,“李老弟这句话深得饕客三味。”
李承朝他手中纸袋努努嘴,“我更着急看东西。”
张苏陵哈哈一笑,将纸袋放在桌上,推给李承,几人围坐下来。
将桐木匣取出来,颠了颠,连同匣子、内包装也不过二三百克,看了眼包装,“张哥,这包装盒,后起的?”
“嗯,卖家说是早先那个坏了,他爷爷清末找曹家重新给订做了一个。”
卖家的话,真假不知
,但这桐木盒,看年份,确实不过光绪——老桐木“吃油”,需要用清油擦拭,不擦时间长了会开裂,因此能从擦油后的色泽痕迹判断年份。
顺便插一句,中式古琴多用桐木制作,所谓的“千年古琴”“唐代古琴”,其实都没什么实用价值,就是一个“文化标签”,所以李承本人从不收藏古琴(不代表没收藏价值)。
除非御墨,一般文人墨很少用锦来包装(富贵不是文人气),多用硬纸板衬底,熟宣外包。这件墨匣中,同样如此,两笏熟宣包好的墨靛,静静地躺在那里。
餐厅人多喧杂,两位老者正轻声说笑着,举步往二楼走,跨上几级,其中一位,扭头朝下瞅了眼,正好瞧见李承将其中一笏墨靛取出,拿在手中,拆熟宣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