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缂丝织物(2 / 2)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汉代楼兰遗址中就已经有中西域风格混合的缂丝毛织品,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缂丝毛织物,其制作极为精美,说明当时缂丝工艺水平相当高超。
文物大盗斯坦因,他在整理诸多文物后发表过有关缂丝起源的论文,认为缂丝工艺,极有可能源自西齐云洲或者臻国,再由张骞通西域,传入丝国。
考古界基本上认可他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缂丝这种工艺,在西亚并没有流传下去,也没有文字记载,甚至连实物发掘都很少,反而在丝国落地生根,并逐渐成为丝国织品工艺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丝国隋唐,缂丝已经开始大面积应用,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用缂丝
织品做书画包首——敦煌藏经中有不少珍贵经书都采用缂丝做书画包首。
宋代缂丝,工艺上创造“结”的戗色技法,让工艺变得更细密,同时,缂丝织品开始华丽转身——转向层次更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缂丝画作。
宋皇室和文人的追捧,让缂丝的身价倍增,随即有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明缂丝,结合江南文人的风流才气,一举将缂丝工艺推至顶峰,其花色花样繁多,名家辈出,知名的就有朱良栋、吴圻、王统等人,各有派系,流传技艺。
清代缂丝虽然色泽多达六千多种,其实在工艺上没能突破明代顶峰,但并非说清代缂丝不好,而是“明之极”太高!
眼前这方缂丝,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苏工精品,整幅作品轮廓精确、线条挺括,富有光感、质感、立体感。
国内缂丝工艺有三处较为有名,其一为冀北缂丝(含剑阁),其二为为金陵织造;其三为苏工。什么李承和马老都能一眼认出苏工工艺?
苏工缂丝有两点是其它两处无法比拟的。
第一点就是色线多,活细,用色精准。其二就是苏工缂丝在技法上,融入部分丝毯织法,使得画面的立体感更强。
眼力高明的鉴定师,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稍差一些的鉴定师,需要上手才有可能感知。
楚老啧啧称叹,恋恋不舍的将这件缂丝织物重新放在木盒上,看李承的眼神颇为复杂,摇头感慨,“你小子真是好运气。”
李承揉揉眉角,呵呵一笑,倒是有些奇怪,这老家伙怎么不提邀请马老给松心阁三处顶班掌眼的事了?
此后,三人坐在那里喝茶聊天,谁也没在提及马老出山的事情。
楚老很有意思,还将李承今天在船上讲述的刘香故事,简略说了一遍,
让马老很是看了李承两眼。
这会李承也看出来,楚老想让了。
估计是楚老自己也意识到,马崇峰前往李承那边担纲大掌眼,要比去松心阁三处顶班,强得多,于是索性不提,还捎带着帮李承垫句话。
老狐狸一只,李承还不得不领这个人情。
一杯清茶香味散,日已斜阳半边天,李承正准备开口再度邀请马老。
不料,马老先开口了,“李小哥若是信得过老头子,留下这件缂丝。老头子我刚好还会点清洗缂丝的手艺。很长时间没去拜访饶老哥,过几天我去饶府,顺带着捎过去,怎样?”
李承大喜,“这有什么不放心?求之不得呢!”
不仅是因为缂丝清洗——李承自己也会,更因为这句话实表明老先生的态度——他原则上接受李承的邀请,具体事项,饶府当着饶师的面再谈。
他又补了一句,“我师傅要是得知您上门,一定会非常开心。上次和他聊起您时,他还说,这几十年没见您联系他,还感叹,老朋友相见越来越难了。”
李承的这句话,让马崇峰和楚源盛都有些唏嘘——英雄迟暮,终究是件让人伤感的事。
将缂丝连带着玳瑁眼镜套装,全留在马老这里,又示意吴伟从店铺内将今天的收获都带上,李承准备告辞。
楚老眼尖,看见那堆东西中还有一幅玻璃框,以为什么古画呢,指指问道,“李东主,那是什么?”
“一幅明代航海图,我瞧着挺有意思的,就买下了。”李承没好意思说藏宝图。
马老瞥了瞥,嘴角带笑,“是那个鬼畜的藏宝图吧?”
额,马老还真的去逛过墟市。
“藏宝图?拿出来看看,兴许老头子我还能给你点线索呢。”楚老笑嘻嘻的,不像好人。
显然,大家都把藏宝图,当成一个笑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