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浪子殒命(2 / 2)
通风报信之人咬牙切齿,看到一旁给自己一下的侍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闷头回到家宅。
姜雨嫣这几日见刘兴气头上,又担心刘兴生疑,也就减少了宫中来往,每日不过园中赏花解解闷。
等了两三日,刘兴正在家中用饭,门外通报宫里来人了,吓得刘兴筷子都掉了。这几天宫中静悄悄没一点消息透露出来,让他提心吊胆,睡觉都夜半惊醒四五回。现如今这宫中来人不知来意如何,万一……?? ?? 一问小厮,也推说不知。只得战战兢兢让人扶着迎客。
一太监进来,手里捧着圣旨,身后跟着五六个人。进来后也不像往日招呼刘兴,也不搭理他,立马宣读圣旨。在刘兴耳中,恍恍惚惚只记得“……受人蛊惑,念其初犯,暂免一死……着其带领一军,前去剿灭叛党戴罪立功。”一听不用死了,立马也就喜笑颜开,可自己一芥文弱书生,整日游手好闲,若论斗鸡走狗,无人可敌;战前谋划,百无一能,心里又犯了愁。
临到出征那日,见一人与他同行,原来这人名叫王琰,任右都御史,这次担任刘兴副手,颇有韬略。刘兴见有人协理,正巴不得把这些事都推给他决断,自己也只是做做样子,希望早点收功,早日走人。
安下大营,王琰派人勘探了地势,又把一些人安插在了一些险要之地。第二日利用地形、加上提前做好的埋伏胜了一仗,刘兴愈发高兴,想着平叛指日可待,定要犒飨士卒、不醉不归。而王琰又担心夜晚敌人袭营,百般劝阻只是不听,只得再想办法。
这夜,云层密布,除了营中灯火照亮的地方外,一片漆黑昏暗。正在众人呼呼大睡之际,几点亮光远远地近前,随后越来越多。随着一声惨叫,全营才急忙披挂上马,刚冲出营门外就与敌军相遇,仓卒应战勉强相敌。可更多的还是睡梦中悄然死去,还有的未及操持兵器就饮恨当场。
另一山头,王琰人马正为吃不到庆宴,心有不满,见对面营中火把乱举,喊声一片,连忙通知王琰。王琰领着人马急急赶往,只见厮杀一片,问及主帅早已不知去向。
原来刘兴一干人等见情势不好,早从小路上奔逃,侍从有的各自逃命去了,有的因刘兴的礼遇、厚待帮着阻拦敌人。面前一个伤痕累累的侍从急忙说道:“刘将军,快走,我们拦着他们!”,想到当日回家后对这人的责打,刘兴不禁有那么一瞬的后悔、惭愧,又念道敌人来势汹汹不容耽搁,急忙挥鞭而去。
一路上,敌人拦阻不断,几番下来,刘兴孤零零一个人在路上狂奔着。说来也怪,这敌军也不与其他人多纠缠,就奔着刘兴而来,几次三番差点擒住他。刘兴一路慌忙逃亡,脚上一只鞋都跑掉了。别人不知,他心里知道这誉王定认为他背叛了,一路上才对他穷追不舍。眼见赶到一个小山坡,马匹本来跑了一路早就累了,这山坡密林丛丛骑行也不便,只得弃马翻山越岭逃着。
刚过山林,气都还没喘匀,遥望道一对对火光向这边来了,本就有伤在身,加之酒色身体掏空,连夜赶了一路,这时惶恐过甚竟活生生吓瘫在地,竟是进的气少,出的气多。
一会儿,那火光渐渐靠近,王琰下马来到近前,面前躺着的人早已气息全无。只得将尸体带回营中草草安葬后,又急忙投入对誉王的战事之中。
说来这誉王也是可怜之人,早年因为母亲不受宠爱,也不被太祖皇待见。后来母亲早早弃世,小小年纪就被打发到外地。后来又相遇了一帮亡命之徒。心里又想到母亲含恨而终,又被那些人一撺掇,心里就打起了这个算盘。只是天不遂人愿,大概也就刘兴死了五天后,周遭各地的平叛军队纷纷集结,陆续而来,这誉王还没大展拳脚,叛乱就被镇压,自己也深陷牢狱,押送京城。
次日,姜启明正在殿上百无聊赖,侍从禀道:“圣上,太后那边有请。”,姜启明听闻整顿衣衫一番,连忙去太后宫中。
来到宫中,姜启明先问了门口侍从情况如何,侍卫半开玩笑建议他采取温和沉默的态度,俯首帖耳,想好退路,小心背后。姜启明闻言微微一笑,点点头。
“母后,儿臣前来拜见。”等了一会,也不见人回答,姜启明也知道母亲正在气头上,故而沉默不语。过了一之后,太后让启明平身,赐坐。启明只站站在一旁,听候训导。
“你舅舅,我也知道是什么糊涂人!可你外公就这一个独苗,他又不懂行军打仗,你让他到前线去做什么!”,“现在,你外公抱病在床,不胜悲伤……”
姜启明一旁唯唯作答,并未反驳一句,说话尽量顺着,太后见他谨慎小心的可怜样,不禁莞尔,叹口气道:“现在你是皇上,要顾国法我也明白。行了,你先去吧。你外公那边多让人看望看望才是!”
姜启明答应后,就出了宫门,正想歇歇,侍从禀告一人前来求见,本想拒绝又觉太过心狠,就让人在偏殿先等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