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陇西八虎(1 / 2)
第二日,徐毅成带着包括李赫、李凤儿在内的八位孩子回到了安故县。临走时,李德隆把做好的长弓给他们带上。董嗣早就安排好了族学事宜,李氏族学现在不会阻拦李家铺子任何一个孩子的入学。李凤儿就住在姑妈家,和董瑜姐俩一起上族学,放学回家学女工。李虎他们和李赫、牛忠一起接受徐毅成的魔鬼训练,尤其是看到竹竿上的小球,全都崩溃,同样一开始都想逃回家,无奈李赫好像是他们的小师傅,四只眼睛盯着,他们根本无法偷懒。
牛忠得知他们这伙人无耻地自称为“陇西七虎”,他嚷嚷非得算他一个,要不就做不得兄弟。李赫别无他法,只能任由他自称陇西八虎。
董嗣则忙着盐业这边的事。李记盐铺的分号开遍了陇西郡,凉州的分号也正在筹备。胡商有如苍蝇般的嗅觉,一路寻到安故县总号,纷纷要求给配额,表示要长期拿货,设立从安故县到本族的盐路。太原王家、河东裴家、清河崔家、弘农杨家、陈郡谢家、范阳卢家等世家大族纷纷遣人过来贺礼。太原王家、范阳卢家、河东裴家来时就知道董嗣的两位女儿已经快到十岁,还顺便提出联姻。董老爷子左右为难,只有两孙女,给了这家就给不了那家。权衡后,征求李德隆的意思,把李凤儿许给了太原王家,董瑜许给了河东裴家,董湘许给了范阳卢家
。
李赫给出的意见是李记盐铺不出陇西郡,其他各郡可以由当地的世家打着李记盐铺的招牌销售精盐,从李记盐铺进货,其他什么都不管。董嗣觉得有理,外地生意如果做成陇西郡一样,那得耗费多少精力。倒不如就让利给各家族,让他们自己去经营。自己不累,人家还能念你的好。
各世家望族代表此次来陇西,不负掌事族人所托,带着样品和李记盐铺的授权书。太原王家、裴家、卢家更是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陇西郡的李记盐源源不断的运往各地。财富慢慢地积累到陇西郡,袁钊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修筑城池。西炎朝廷暗潮涌动,已有渤海郡太守司马轩上陈奏折:陇西榷盐书 。
吾留守渤海郡,守备渤海之盐数年矣。当今天下勋德俱高,为主上所依信,华实兼隆,为士民所责望,受恩三世,宜与社稷同忧。今虽在外,事有关于安危,而非职之所忧者,犹当尽力争之,而况其事关本职而忧及生民者乎?窃以为陇西之盐,与渤海相同也。渤海榷盐而其他州郡不榷盐,此祖宗一时之误恩也。渤海陇西皆为边防。轩以为陇西之盐,与渤海相同也。不可予之以民,官予以笼取,以达禁断私盐之路。如不榷之,则他日国用不足。而近岁官钱常若窘迫,遇其急时,百用横生,以有限之钱,买无穷之盐,灶户有朝夕薪米
之忧。今轩上陈奏疏,上达天听,陇西之盐可榷之矣。
朝廷一时哗然,西炎国盐政还是沿用大行皇帝司马圭定下的国策,轻赋税,以养民。取消大多数州郡的盐税,象征性的征收点盐商税,允许民间贩卖私盐。只在产盐地渤海郡征收盐矿税。
袁钊就合理的利用了这个盐政,当初批了李家铺子盐矿时就上奏条陈说过此事,朝廷已经知悉。各地士家望族参与经营自是无人反对此事。此奏折一上,朝中顿时分为三派。一派是既得利益集团。以陇西李家、陇西董家、太原王家、河东裴家、清河崔家、弘农杨家、范阳卢家等等。占了朝廷半边天,掌握了一半话语权。一派是未沾利益集团,琅琊王家、太原温家等等。还有一派是中立派,两边不得罪,明哲保身。
既得利益集团纷纷上书,反对司马轩的奏折,盐政乃基本国策,岂容朝令夕改。大行仁德皇帝司马圭定下的轻徭役薄赋税,以养民的国策何错之有?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
太原温家、琅琊王家为首的官员纷纷上书支持陇西榷盐,将陇西之盐收归国有,官方经营。
太仆卢涛、谏议大夫裴尚又上折道:此举不妥,私盐收为官盐,也存在监管者监守自盗、中饱私囊的现象,自古以来数不胜数。
当今西炎国皇帝司马鉴,收到司马轩的奏折,第五天才批复两个字,已阅
!未表其态度。因为他考虑:其一、袁钊上奏详情。朕知道陇西之盐乃安故小县的李氏族人发现,何况制盐新法也是叫李赫所创。君不与民争利!他要世人的口碑,他是好皇帝。其二、从奏折上就看的出,各士家望族大多参与经营其中,现在与他们作对自己没好果子吃,目前朝廷需要的是稳定,士家望族是基石。其三、轻税赋导致边关郡府朝廷没有钱拨付,让他们就地自筹,现在人家发现了生财之道,上来就给人断了财路,后面会发生什么情况自己承受的住吗?不过袁钊此事获利,目前兵强马壮的倒是能替我守住西大门。其四、诸侯王们的权利过大了。中枢无力,导致地方军政财大权集中在诸侯王们的手中,作为皇帝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他们。已经有迹象蠢蠢欲动,有人希望乱,就是希望我大西炎国朝廷动荡,如果自己一个处置不当,导致国破人亡,得不偿失啊。其五、长治久安,千秋万代是他们司马家的夙愿,国内如果不能安稳,如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