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泪的故事冲天之泪(1 / 2)

加入书签

“好像真的是哎,那你快接着讲啊?”

“这首诗写的太悲了,也是李商隐感怀身世之作。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有不少学者考证应该是在大中二年。

当时李商隐从桂林幕府离职回到了长安,这个时候他的好哥们令狐淘早已经深得皇帝恩宠,很快升迁为宰相了。

而李商隐却一事无成,正在蹉跎,他的心理肯定是有落差的。

再加上他这个时候,和这个好兄弟也是越走越远,关系越来越尴尬。

为什么呢?主要有个原因是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当时正好是朝廷上所谓的‘牛李党争’最严重的时期。

王茂元和李党的领导李德裕关系比较好,所以李商隐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就很自然的被看做是这个‘李党’的成员了。

但是李商隐的好哥们令狐淘的父亲令狐楚却是‘牛党’的先驱,所以大家等于站队已经站在了对立面去了。

李商隐回到京城,再去找朋友的时候,朋友对他很疏远。而且他自己前途渺茫,朋友却身居高位,这些都让他很敏感。

恰好这段时间,‘李党’的主要人物李德裕又被贬官了,所以在政治上李商隐更感到自己没希望。

自己的好哥们不理自己,自己被看做他们一党的那个大人物又出事儿了,所以更加郁闷。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在这首诗里李商隐用了很多典故,用那些悲情的历史往事来诉说自己的心事。

‘永巷常年怨罗绮’,这里写的是失去宠爱的妃子们在永巷受苦。

永巷这个地方,这里本来是汉朝宫女和嫔妃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但是后来一度成为了宫斗失败者的关押之地。

在这里曾经幽禁过大名鼎鼎的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戚夫人能歌善舞,刘邦很宠爱她。

可是在刘邦去世以后,吕后把她囚禁起来百般折磨,还把她做成了所谓的‘人彘’,非常残酷。

所以李商隐说的是那些失去宠爱的女子,她们被囚禁在永巷每天哀怨愁苦,长年是泪湿衣裳。写的是失宠之泪。

‘离情终日思风波’,这句描写的是另一种伤感。就是闺中妇女怀念远方的亲人,担心出门在外的家人,比如丈夫在江面上遭遇风吹浪打、遭遇危险。这句写的是思念亲人之泪。

再看:‘湘江竹上痕无限’,这是湘妃的典故。

传说上古时期舜在外出巡视的时候病死在苍梧这个地方,舜的两个妃子蛾皇和女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是一路失声痛哭赶过去。

她们的眼泪洒在山上的竹子上,就形成了美丽的斑纹,人们把这种竹子叫做‘斑竹’。

再看这句‘岘首碑前洒几多’,这里也有典故,出自《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那么这个羊祜是谁呢?他去世了,大家为什么这么悲伤呢?其实这里写的是对德才兼备者的那种爱戴。

羊祜是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蔡文姬的外甥,他施仁政,所以百姓很爱戴他。

在他去世以后,每年都会去他的坟墓那里祭拜他,看到他的墓碑就痛哭不止。

这个典故表达的是德高望众者去世之后,人们的那种悲伤。

‘人去紫台秋入塞’,李商隐的这句诗也是典故,说的是昭君远嫁塞外,永离故国的哀伤。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这是去国离乡,骨肉分离的悲痛。

‘兵残楚帐夜闻歌’,说的是楚汉相争时项羽的悲情故事。

他当时被围困在垓下,周围想起了四面楚歌,他和他的军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最后他带领八百人逃到乌江,在乌江自刎、丢了性命。

这是失败者的悲哀,更是英雄末路的悲歌,让人唏嘘。

可是在李商隐这首诗里,其实重点还是在最后一句:‘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刚才说的那些事情的确已经很悲伤了。

可是在李商隐看来呢,最悲哀的还是在清晨时分,来灞桥边看到的一幕。

他看到的是青袍寒士一大早,早早的来到这里陪着笑脸,去迎送达官贵人的场景。

我想李商隐写的这句诗,是一种地位卑微者的悲哀,也可以看做地位不高的人,有时候不得不放下自尊的那种悲哀。

这是李商隐自己的痛苦,也是和他一样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都会有的痛苦。

李商隐是个卑官,经常需要迎送贵客等等,人在社会、地位卑微。

作为一个男子,见人总是需要笑脸相迎,低声下气。然而还是处处不得志,处处遭遇冷遇,被排斥。

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只有一句话好形容,那就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