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红年代(1 / 1)
大家可能有个误区,总觉得建国以来就一直苦熬着,思想桎梏着…其实不是啊。
建国初是难,49年到52年,人均寿命只有35岁,这还只统计了城市人口寿命,算上农村更低。但到了58年,人均寿命就突破50岁了,提高了十几岁啊。
尤其是在53年到57年间,老大哥援建了156项工业基础项目,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从一片废墟上直接建立起了中国初步工业基础,这五年非常成功!
是中华大地上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过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又因为风调雨顺,所以连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连续五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
真的是充满希望,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片火红的奋斗中。
上面又不是傻子,没这個底子,怎么敢大办公社食堂?
而且文艺界,几乎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有大批优秀的音乐、小说出现。
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相当宽松,连剑桥中国史都称赞,中国的这五年是成功的令人吃惊的五年。
如果不是老毛子和我们闹翻,再加上大跨进造干家底和紧接着天公不作美的三年,历史绝对是大大不同的。
所以大家不必拿那十年的印象,来想象五十年代。
从六二年下半年起,粮食就没那么艰难了,六五年也就是四合院开篇,一只大公鸡也就一块钱。
还有社会环境也比较宽松,傻柱在轧钢厂敢搂秦淮茹,说这是他媳妇。许大茂、李怀德各种勾搭更不用说。人是铁饭是钢里,梁拉娣也和各种男人周旋,还故意大早上从南易房里出来让人误会。正阳门小女人里的陈雪茹,更是风骚入骨,说结婚就结婚,说离婚就离婚,玩儿一样。
海子里也是每个星期都会举办舞会…
总的来说,那些年的社会环境远谈不上严厉,直到一夜北风寒。
所以有些书友觉得李家怎么会有肉,李源给秦淮茹看病独处一室会怎么怎么样啊,大可不必。
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去斗音上搜索五三到五七年时期的生活水平。
当社会大力发展经济搞建设的时候,思想和生活氛围,要宽松的多。
有时候查起资料来,都会有一种惊喜感。
原来,我们曾经也有过这样的黄金五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