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只能赌命了(2 / 4)

加入书签

笑着。

孙红兵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他弱于万可、万铜的最大短板就是,这两家是可以上市融资的。

而…正好有家港股上市公司。

孙红兵声音都颤抖了起来,“能行吗?”

他本计划是明年去港交所聆讯,但之前判断报表完全支持不了,只能放弃。

而现在,有家现成的壳资源,他当然心动了。

“把‘吗’字去了。港交所可不管你的犯罪记录。”卿云双手一摊,“第五只基金便是你的个人独资,用来收购港股公司。”

孙红兵眨巴眨巴眼睛,除了港股软件以外,还有两家大a上市公司,科技和炎黄物流。

看来那两家上市公司,便是卿云的囊中之物了。

也合理。

不然别人攒那么大一个局来做什么?

白得浮财?

还不如直接找老丈人要。

就是不知道他拿两家上市公司来做什么。

难道是厚朴的资产?

乳业?!

孙红兵摇摇头,这些不是他该关心的。

这个计划足够宏伟,最关键的一步如何吞并,卿云却没讲。

做人要守本分,该问的问,不该问的别问,所以他也不问卿云怎么启动。

但当听完卿云全部的计划,孙红兵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谏言着,“卿总,不要再扩大了,风险已经很大了。”

计划越精巧,容错率越低,一环出错,满盘皆输。

而且…

此时的他很想把自己的眼珠子和耳朵全部给挖掉,而后退出整个计划。

孙红兵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狂人。

在见识过石玉柱的狂后,他觉得自己只是有点狂。

但在听完卿云的计划后,孙红兵认为自己简直就是一个温良恭谦让的道德模范,一只纯纯的、萌萌的、人畜无害的小兔子。

“卿总,到就停吧,能搞定,你在华国经济史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卿云轻笑了一声,“孙哥,你觉得到时候,我停得下来吗?”

孙红兵闻言,也是只能摇头苦笑,只能赌命了。

2003年7月13日  “主席!请看一下镜头!诶!好!”

内部报刊人的宣传干事,摁下了快门,为‘宋主席亲临现场为绍兴技术学院竖碑’的新闻,增添了一张照片。

这个主席,是董事局主席,集团董事局的主席宋儒华。

其实宋儒华在集团成立的最初,并不叫‘宋主席’,而是‘宋老师’。

集团创立之初,最早的那批员工,都是锦城电子科大的学生。

那时的宋儒华,在公司,一直是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在日常管理中,也努力营造一种大家庭和大学校的气氛。

1996年的内乱爆发。

看着一大批曾经是学生的员工在公司成长为骨干,而后竟不辞而别;

看着昨天还在众目睽睽之下高呼“宋儒华领袖“的干部,甚至站到公司的对立面;

一种切切实实“上当受骗“的感觉,使得宋儒华的心理和感情正承受着一次前所未有的煎熬。

怎么有人说当叛徒就当叛徒了呢?怎么有人还会干出卷款私逃的勾当?

熬过这段岁月后,宋儒华的管理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一篇名为《跨世纪企业家的十大素质》的文章中,他亲自撰文指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一定要在企业内树立绝对的权威,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政敏感度、善于巧妙地制造机会…

文章写的很长,但核心便是,自此,‘宋老师’变成了‘宋总’。

内部的师生关系、同门关系荡然无存。

于是,在内部,下级称呼上级习惯称谓变成了‘某总’,比如张总、李总、王总。

就连管理司机的车队队长或者管理保安的保安队长,也是一律称呼为‘某总’。

自然,外面的人到办事情更是入乡随俗,见谁就点头哈腰,叫一声‘某总’。

这样的称呼,自然不能体现宋儒华的绝对领导地位。

某日,宋儒华到华亭的“地盘上”视察工作,边走边看,不时指指点点,跟在宋后面随行视察的一彪人马中,有一个负责后勤和保安的小主管,是宋儒华绍兴老家一个村子里的人,也姓宋。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卖家具的小业务员到来办事情,一眼瞧见那个“宋保安”,赶紧屁颠屁颠地追在后面,叫‘宋总’、‘宋总’。

走在最前面的宋儒华听到了,以为有人在叫自己,转身一瞥,不认识呀!

再仔细一看,原来不是在叫此‘宋总’,而是在叫彼‘宋总’。

宋儒华第一次觉得自己被人叫得亲热的“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