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纳税交粮(1 / 2)
天阴沉沉的,还刮着风。安子言执拗地坐在粮车上,任由被风吹散的长发胡乱拍打着自己的面庞,刘伯与阿大百般劝阻依旧无动于衷,一心要去瞧瞧这个收税过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真如去昨日所言?难道孟子“民贵君轻,民为邦本”、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语和大周朝律令就是一句戏言么?这位年轻儒者不相信满是儒生的朝堂上下,书写道德文章之下的面孔是如此虚伪、狡诈、唯利是图,定要睁开眼睛亲自去看一看、瞧一瞧,辨一辩这世间到道理。母亲看着的儿子,心道“人总是要长大的,或许去看看也是好事儿”。于是叮嘱儿子只许看不许动作、不许说话,执拗的儿子看着态度坚决的母亲,无奈只好答应,安母听罢方才吩咐刘伯启程。
一行十几辆牛车满载着粟、豆和草料等缓缓向县城驶去,莫约一个时辰,渭阳城已遥遥在望。此时车队前方,密密麻麻的纳粮队伍,已经挤满道路,他们有肩挑身扛的,也有一些也是牛车装载的,但大部分推着独轮车;有的在急着赶路,有的在路边休息的,还有一些在路边吃干粮,也不知是早饭还是午饭。看着这些平民百姓,大多依然衣着褴褛,偶尔见一体面着装之人,想必也是大户人家的管家或者执事之人吧,因为像这样的人大多坐在车上。安子言在牛车上,没有下来,依旧静静地看着,听着路边的噪杂和赶车声,望望前方,看看左右,瞥一下身后,陆陆续续涌入的人流,像一条条小溪,逐渐汇成一条大河,看不出出处,望不到边际。
车子终于停了下来,刘伯吩咐阿大让众大家看护好车子,顺便吃些干粮,歇一歇,毕竟人太多了。过了两个时辰,一众车子方才缓缓驶进县城,但距离县城户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于是漫长的等待又开始了。没有了田野里的风,空气竟然慢慢热起来,感叹城里和乡下就是不一样呀!
天气还是老样子,农人们不时望望天,唯恐老天爷会赏下几滴雨来,搅了今天这大日子,焦急的前后左右来回瞧,这么久的时间似乎都没什么变化,队伍依旧是那么长。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安子言也逐渐烦躁起来,这颗年轻的心何时这么安分过呀,捶捶发麻的双腿,揉揉坐的发僵、发硬的屁股,躺着又坐下,坐下又躺着,最后还是站起身来下了马车,在街上人群里来来回回,看着这儿,瞧着那儿。叹道:遍是褴褛麻衣身,久奉输捐已覆尘。
走着看着,似乎也累了,好不容易找了个茶肆坐下,却被告知一壶茶二十文钱,安子言拉着阿大就走。刚出门没走多久,一声“可是子言兄?”,安子言回头一看,原来是昔日同窗,儿时好友,这渭阳城渭阳书院掌令的小儿子——刘知远。
“知远,怎么是你,你怎么在这里?”安子言返身高兴道,
“没事儿就不能来这里么?瞧你,总是这样”刘知远反问道,
“走走走,请你喝茶去”顺手拉过刘知远又进了茶肆,叫壶好茶,亲自斟上,说道:“好久没见你,这些年哪儿高就去了?我们的刘教谕”
“得得得,就见不得你这阴阳怪气的,我还能怎样呀,还不是在我爹的高压之下,如鸟困笼中难展翅,劳苦耕耘深闭门,唉!”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顺势张开双臂就要拥抱向安子言,急的安子言赶紧站起身来,将他按回座位。
“别人羡慕都求不来的机会,你还发牢骚?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安子言说道。要知道刘知远的父亲,名刘少因,同样是当世大儒,曾与安子言的老师徐仁愿同门,当时若不是刘知远性格活泼、好动,在家里闹着不愿去,外加母亲护着,否则去往白珩书院读书的推荐信上,怎会少他名字。
“听说你被揍了,我看看,还疼不疼”说着就要拉过安子言的手,安子言一瞥身子躲过,他接着说道:“幸好我没去,我以前就听说了,徐世叔那人严厉非常,地方任职时,杀绝了贪官污吏,任国子监祭酒打了不少学生屁股,我要是去了,还不得缺胳膊断腿啊!”
一番话听得安子言甚是无语,心想老师虽严厉不假,可也没到这份儿上吧,像他这样顶多被打的半月下不了床还是有可能的,但也没这么编排长辈的吧。突然莫名看看自己的手心,感觉好像还是有点疼,顿时觉得刘知远说的也不无道理,名师的儿子再差还能差哪里去,总归比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要强上好多倍、好多倍呀!何苦受这份儿罪。
好了好了,我们娇贵的刘教谕、刘少爷,你还没说呢,这次跑出来又是准备干什么亏心事儿呀?”安子言说道,
“我能干什么亏心事儿,还不是家中老父安排我给几个幼童启蒙,这不我就来了,唉,对了,我得赶紧走了,有点儿赶时间呢”说着好似想起什么,站起身来就说,“今晚请你吃饭,以尽地主之宜,嗯,就酉时三刻天香楼吧,好了再见哦”,说着就急忙离开。
“我我我…”安子言还没说出口,就已经看不见人。无奈只好坐下,想想今天自己可是来纳粮的,今日办完还得回去复命呢,否则母亲又要着急了。唉!唤过阿大一同坐下,放下干粮就着茶水,平复了抗议中的肚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