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谋而后动(3 / 4)
前段时间,闫午打听到这么一号人物,呈禀朱允熥得到授意后,马上去找了何举。
闫午表示,只要按照朝廷的谋划做些事情,只要事情一经办成,可以给他请一首功,并册封他一官半职。
在倭国混的再风生水起,那都上不了台面,只有做了大明的官,那才算是脸上有光。
闫午多次保证之下,终于说通了何举。
另一边,何举接了韩东送来的信儿后,第一时间先去找了足利义持。
“大内义弘胆敢反叛将军,实在是不可饶恕,将军遣派细川赖元等三人率众六千已经先行赶往界港了,不日将军也要前去督战了。”
“大内义弘区区五千兵力不过强弩之末而已,将军念以君上经验尚缺,特命君上先行前往界港,准备最后的决战事宜。”
因足利义满不遗余力和大明相交之事,足利义持对之很是不满。
自从朱允熥走了之后,父子两关系就很紧张了。
听了何举的话,足利义持嘴唇蠕动,终于道:“我马上就去,请父亲保重身体。”
“这是将军的调兵符令,君上带上三千人一块过去吧,既能保护君上的安危,又能为君上造势。”
何举是足利义满的座上宾,对何举递来的符令,足利义持没有丝毫怀疑。
“谢父亲!”
足利义持拿到符令,当即点兵出征。
在足利义持走后不及,讨足利义满的檄文便在京都散布开来。
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足利义满老眼昏花,已经当不起倭国的领头人了。
他的很多执政方针严重背离倭国的整体利益,他要率众打出一片功业来,好让人看看谁才是倭国最英明的领导人。
足利义持和足利义满这段时间的不和,长着眼睛的都能看出来。
在这样的土壤之下,这篇檄文根本就没人怀疑。
足利义满被气得脸色涨的通红,一旁的何举稳如泰山也不主动开口。
“你们汉人对这事儿如何处置?”
听了足利义满的询问,何举慢慢放下茶杯。
“汉人都讲天家无亲情,也就是说在权力金钱面前,父子手足均不值一提。”
“唐朝的时候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也曾背叛君父,和侯君集阴谋篡权妄图谋夺皇位。”
足利义满喜欢汉家文化,之所以把何举引为座上宾,就是因时常向他请教这些问题。
唐朝对外交流发达,倭国也是那时候和华联络最多。
因而,对唐朝的历史,足利义满更熟悉。
“李承乾已经贵为太子了,太宗百年之后大位不还是他的吗?”
对于这,何举早准备好了。
“储君是社稷之福,很多皇帝都有提前定立储君的习惯,但纵观历史从一至始的可没有几人。”
“没有三十年的太子,哪怕是从哇哇坠地就被立为太子,三十年时间也太漫长了,没有人愿意静心等这么久的。”
话说到这,已经够明白了。
“看来是我碍眼了。”
足利义满名义上把幕府交给了足利义持,但幕府的真正控制权还在足利义满手中。
光凭这一点,足利义持就有造反的理由。
一山不容二虎,要么太上皇死,要么皇帝死,除非有一个彻底放权。
听罢,足利义满叹了口气,道:“你们的皇帝都逃脱不了的宿论,我又如何能脱逃的出来。”
“来人。”
“把那逆子绑回来。”
命令下达后,足利义满这才问道:“你们的皇帝也是这样做的吧?”
何举没有那些老学究的惺惺作态,话说的倒是直来直去。
这次,仍不例外。
“子弑父,父杀子的都有,但在掌控绝对控制权的时候,凡是贤明之君往往都会留份余地。”
“玄武门之变,太宗杀了李建成偏留了李渊,李承乾谋逆叛乱,太宗仍只是圈禁。”
“因而,太宗污名只限弑兄。”
“将军既已皈依,很难再重新任幕府将军,可选个年纪尚小的子弟担任。”
“这样一来,就可避免类似之事,而且将军又身强力壮,完全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培养。”
“目前,龟山南朝又建伪南朝,大内义弘起兵反叛,君上又发了这份檄文,倭国的形式太险峻,幕府也急需个新的君上领导。”
“在下看,小公子就是最佳人选。”
何举口中的小公子就是足利义嗣了。
足利义满喜欢足利义嗣,他早就有立足利义嗣的心思了。
“可以吗?”
说着,足利义嗣不确定了。
“当然可以。”
“事急从权嘛,小公子受将军教导,没有人比小将军更合适之人了。”
“目前就倭国这种险峻情况,只要解释清楚了缘由,想必大部分是可以理解的。”
有问题的这三股力量,虽不至于抗衡于足利义满,但架不住情况太乱了些。
种种情况,都不容他再拖。
在何举劝完没多久,足利义满撤了足利义持征夷大将军位,改立了爱子足利义嗣,并亲自为足利义嗣主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