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腿绊儿加砍刀脚,撂倒应天府尹!(3 / 7)

加入书签

年督抚到了再议。”

他是江西参将,在湖北没有执法权。

凡事都得和年富商量。

好在两个人交情不浅,他朱仪很会搞关系,年富缺重兵,他则大手一挥,送年富三万狼兵。

计相把银子清点出来了,大概有五万多两。

经过审问银匠,他们大概融化了七八十万两银子。

这一定是张善丢掉的银子!

可张善是如何被调包的呢?

朱仪让人把银子运去船上,计相全部归入帐上。

又等了一天,年富才到。

年富立刻下令,检查湖北境内驿递,尤其是车架,必须清查。

与此同时。

时间进入三月初。

户部已经给所有宗室,发放了路引、户籍,陆续登船离开了京师。

将两万多宗室全部移出京师,并妥善安置,恐怕需要一年的时间。

而留在北直隶就比较容易,安置在各个村子里,安家落户,分田分地分房子。

河南和山东也好安置。

远的甘肃、宁夏、辽宁、热河比较难安置。

至于安置吉林的,都暂时安置在辽宁河套里。

宗人府和户部联合办公,宗人府派许彬代理宗正,其实背后就是皇帝。

三月十五。

大朝会结束后,便在文华殿举行殿试。

朱祁钰第二次主持殿试。

他端坐在龙椅之上,龙案上摆放着进士们的试卷,放在最上面的是祁顺。

祁顺的试卷,是诸多考生中最惊艳的。

朱祁钰看完也觉得其人甚有才华。

但胡濙却认为,祁字,冲撞了皇帝的祁字,名次该下移。

朱祁钰不以为意。

后世认为八股文限制了明清思想,填鸭式答题,致使人思想僵化,但那可不是太祖皇帝的锅!

那是成化皇帝改的!

成化之前的八股文,内容活跃,文风不限,作答内容不限。

评判试卷也没有固定标准。

全看评卷官的经义水平。

好在都是朝中博学者担任判卷官,拣选出来的人才,都是文人中的精华。

但随着进入成化朝,科举就走向僵化路线,越来越僵化,导致科举是填鸭式教育,无法为中枢提供海量人才。

而明前期科举供应人才系统,是比较健康的,所以明前期人才井喷,中期逐渐凋零,明末期人才难寻。

上面,朱祁钰批阅奏章。

下面,进士们奋笔疾书。

殿试的题目,应该只有一题。

但今年皇帝别出心裁,出了两道题,一道题是治水之策,一道题是广惠教育。

都是对策题。

没有固定答案。

正常流程,皇帝只是露一面,最多呆一个时辰,就会离开文华殿。

朱祁钰却把奏章搬到了文华殿来。

在文华殿上处置政务。

反正他回养心殿,也是看奏章,在文华殿一样。

皇帝坐在这里,彰显对殿试的重视,考生自然会集中精力,答好试卷。

到了晚间。

受卷官收回试卷。

交给弥封官,弥封官盖上弥封关防印送掌卷官。

由于时间匆忙,殿试墨卷不须誊录成朱卷,直接送到东阁读卷官处,等待十六日早上读卷。

因为不录朱卷,就容易出现舞弊情况。

但殿试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委曲求全了。

朱祁钰全程没有抬头,一直在处置奏章。

卷子收走后,进士该谢恩退出文华殿的。

“慢着,朕跟你们说几句话。”

朱祁钰放下奏章,虎目扫视:“你们的会试试卷,朕一篇一篇看过了。”

“能站在这里的,写的还算言之有物,以尔等的才学,能写到这个水平,朕还算满意的。”

“但缺点甚多,多有博眼球之言,落不到实处,对策无效。”

“策论浮于表面,对经义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活学活用,生搬硬套。”

“缺点多多,朕不忍猝读。”

进士们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刚登科就被一顿臭骂,世所罕见。

朱祁钰语气微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亲身实践,提出来的策论,终究是纸上谈兵。”

“不要当赵括、马谡,要做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

“朕跟你们说这些,别以为考上进士,就眼高于顶了,你们不过是矬子里拔大个而已!”

“你们的水平,在朕眼里,和六七岁孩子差不多!”

“在朝臣眼里,都不如婴孩!”

“会试,只是第一道关口。”

“是骡子是马,得出去溜溜。”

“传胪大典后,你们就要充实地方,去地方为官,去地方磨练,去地方学本事。”

“记住朕的这句话:朕要的是能做实事的官员,不是尸位素餐的废物!”

“更不需要贪污民脂民膏的蛀虫!”

“朕要的是治政、治军、治民的宰辅良才,名臣名将!”

“到了地方,磨砺己身,学会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