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退让与妥协!湖广乡党沦为牺牲品!(2 / 3)

加入书签

察院血洗整个工部!

这是什么?

这不只是主动找死,而且还是要拉着大家一起陪葬啊!

众廷臣心中都是暗骂这个曾鉴真不是东西,好端端地伱非要发癫,非要搞出这套把戏,撞到小皇帝的枪口上面!

不然方才内阁首辅刘健都准备开口,直接一锤定音,将此事给彻底揭过去了,大不了让那五十六人去死好了,怎么着也不能让小皇帝开革除读书人功名的先河!

结果现在好了,因为曾鉴这个蠢货,小皇帝又抓住了一个大好机会,直接将革除功名的范围扩大到了无故请辞致仕之人!

曾鉴啊曾鉴,你真是该死啊你!

骂归骂,但该解决还是要解决。

现在这事,已经不是曾鉴个人之事,而是事关整个士绅群体利益之事。

一旦革除功名成为定制,那读书人优待就会存疑,谁都不敢保证小皇帝下一刀会不会直接砍在这上面!

文臣缙绅不敢去赌,所以他们坚决不能让皇帝革去曾鉴的功名,也绝不能开这个先河!

只是,该怎么解决呢?

一众廷臣都选择了沉默,大脑开始疯狂运转,希冀着能够在记忆里面找到什么“祖制成法”,来应对眼前的危机!

刘健忍不住叹了口气,他是内阁首辅,别人可以沉默,但是他不行,他必须要开这个口!

“陛下,大司空为国操劳一生,居官数十年一直恪尽职守,未尝有任何非议之处!”

“如若因为请辞致仕一事就被革除功名流放辽东,只怕会令天下读书人寒心,昔年太祖高皇帝定下“养士取士”之国策,亲言“治国以教化为先”!”

“若臣子有错,陛下身为君父当施行教化,而不是一味严惩,如此会失去仁义之心啊!”

刘健这番话,意思很简单。

话里话外都在提醒小皇帝,差不多行了,别做得太过分了。

连太祖高皇帝都要“养士取士”,你要是真这么干革除读书人功名,失去了士人之心,这大明王朝还怎么维持得下去?

最后一句话,就是在服软了,我们承认您是我们的君父,但是臣子有错您也不能往死里整啊,当宽厚仁慈推行仁义教化,这样臣子才会对您这位君父感恩戴德!

老首辅的话,小皇帝还是要听的,不过他选择了听一半。

“既然元辅求情,那朕就饶你这一回。”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你曾鉴狂悖在先,若是不予严惩,只怕天下官员见了,都会因此生出怠政惰政之心!”

“日前南京工部尚书李善守制结束,你去接替南京工部尚书,继续公忠体国吧,擢李善为工部尚书!”

听到这话,曾鉴身子一颤,最终还是只能跪地谢恩。

南京工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二者虽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却是天差地别!

南京在大明初年是大明帝国的首都,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自此大明王朝形成了以北京为政治中心、以南京为经济中心的两京制度。

这种两京制度的特点是:皇帝和内阁大学士等决策人物都在北京,北京的六部等衙门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权力机构;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衔,公务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为“吏隐”,但地位一般不低于北京相对应的衙门官员。

而南衙各部真正掌控实权的机构,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即大明常见的文臣—宦官—武勋互相制衡掣肘的格局。

而南京兵部尚书又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此职即是文臣之首,又是节制留都军务,可谓是留都的绝对实权人物。

其次则是南京户部尚书,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此四地所交税粮几乎占了大明帝国的一半,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明朝从始至终,南京户部一直负责这一事务),职权不可谓不重,这也是南京作为大明留都的真正意义。

毕竟江南之地占据了大明赋税的半壁江山,哪怕是迁都北京了,南京也要留下一个朝堂班底,专门负责征收南直隶赋税。

但是,南衙的其他部门,比如曾鉴这个南京工部尚书,那就是真正的清水衙门,毫无实权可言了,基本上是去养老的。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恶了天子的曾鉴,这辈子仕途是走到头了!

然而他怨不得任何人,要怪就只能怪他自己看不清形势,非要横插一脚为那五十六人开口发声,甚至还采取了最极端的请辞相逼方式!

朱厚照跟着汤昊厮混了这么久,早就养成了汤昊的暴脾气,软硬不吃就是莽,你敢用请辞逼迫,那朕就敢废了你!

更何况小皇帝早就有心整饬六部澄清吏治,结果你曾鉴偏偏自己撞上枪口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去南衙养老吧!

曾鉴默默起身,然后退出了文华殿。

事到如今,他已经没有资格参与这文华殿廷议了。

自此,继兵部尚书刘大夏、都御史屠勋之后,又一位中枢重臣被打落下马,逐出了朝堂!

群臣看着曾鉴的背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