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 38 章(1 / 3)
纳兰明珠脑子转得极快,稍作思量之后,便继续指责起来。
“不论此仗输赢与否,太子代表的是大清国,势必会影响大清与其它国家的邦交。赢了或许影响小些,但依然难保后续是否会有麻烦。最要紧的是,这么大的事,太子没跟皇上商量就擅自做主了。”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纳兰明珠所言确实很有道理。
对于是否出力帮别国打仗这种事,在整个国家层面而言,是需要慎重商讨的大事。太子却轻轻松松决定了,无所顾忌。
并且,按照原计划,太子本该访问至印度就折返回国,如今他不仅去了波斯,还到了欧洲,完全违背了当初定好的计划,忤逆了曾经向皇帝做出的承诺。这一点往大了说是欺君,足够让康熙震怒了。再加上他擅自做主帮着荷兰等国一起打仗,康熙完全有理由怒上加怒,凭此理由名正言顺地废了他。
方长松心里咯噔一下,十分担心皇上真的会就此废了太子。他头冒冷汗,恨自己嘴笨,找不到好的说辞为太子求情。
他回来时意气奋发,没多做思虑,本以为自己这回带了这么多足以让大清发生大变化的东西和技术,肯定立大功了。却万万没想到,这才刚拜见皇上,就遇此重大的挫折。
这次出海贸易,方长松早就被太子爷的才华和品质所深深地折服。他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皇上误会太子,甚至废了太子。论能力他肯定比不过太子爷厉害,但为人属下总要有点忠诚,为官更要有一点热血,不然这一世他算白活一遭了,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分别。
“皇上,太子爷通时达变,深谋远虑,一心一意为大清国百姓谋福,才会冒险参与到别国的战争中。请皇上明鉴,原谅太子爷这次的过错!”
方长松说罢,就给康熙哐哐磕头。
康熙一眼就看出来了,方长松是在真心实意为胤礽求情。方长松此人的人品如何,康熙很了解,并不似其他大臣那般尖嘴滑舌,直心眼,只会闷头实干,认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从不会谄媚恭维。这也是他选方长松来当使团副使的原因,他不希望在出海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太子被品性不好的大臣给带坏了。
方长松见康熙有所动摇,连忙让人把太子的箱子抬上来。
康熙瞅一眼这半人高的大木箱子,以为这是胤礽为自己忤逆圣意准备的赔罪礼。想必十分贵重吧,又或许是欧罗巴洲时下最流行的新鲜玩意儿。
当他是三岁小孩来哄?见点好东西就气消了?
思及依然能忤逆旨意也就罢了,他还擅自留在荷兰不回来,康熙略消下的气又有复燃的趋势。
方长松命人打开箱盖,露出里面满满当当的信。
“这是太子爷自快离开大直沽渡口后,每天给皇上写的信,一直到臣离开那日,一天不落,全在这里了。其实臣曾经问过太子爷,为何要改道,为何参与别国的战争,太子爷都不曾回答过臣。臣告别时,他更不曾委托臣在皇上跟前说好话。”
比起其他大臣的花言巧语,方长松的这番直言,倒让康熙心里更为动容。
康熙知道方长松在表达什么,太子在做这些事之前,都已经考虑清楚后果了,他该是不会后悔,会甘愿受罚,甚至他大概早就做好了被废的准备。
思及此,康熙就想到胤礽第一次请辞太子之位的情形。
这孩子会不会是故意这么‘作’?就为了请辞太子之位?
康熙扫了一眼箱子里的数百封信,每一封信上的都标注了日期。康熙问了方长松离开荷兰的日期,先选择最后一封信来看。
信里胤礽解释了他临时改航道的原因,他非常想到欧洲学习技术,让大清更强大。因为知道父亲可能会担心他的身体,不会同意他走太远,所以他就擅自做主了。
至于不回国的原因,是因为他和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做好了协议,战争虽然看起来胜利了,但边界的划分和赔偿问题还在争论中,不保证法军在这期间是否还会反攻,所以他要等停战协议正式签署之后才能离开。
胤礽并没有为以上两种决定找借口,他承认是自己主张,也承认自己可能会给大清带来麻烦,但他相信利大于弊。虽说如今国内的技术发展远不如欧洲先进,但大清的总体实力为强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相信在皇父的英明领导下,大清不会惧于来自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威胁。
最后,在信的末尾,胤礽诚挚请求康熙对他的善作主张进行惩罚。任何结果他都接受,绝无怨言。
整封信中,胤礽没有一句恳请他原谅的话语,胤礽在信中提过三次,他是慈父,检讨是自己叛逆,总是令慈父伤心操心。
由此,康熙便料定自己猜中了胤礽的想法。胤礽因为不能有子嗣了,怕他这位慈父为难,才故意行此举,给他一个名正言顺废太子的理由。
康熙不禁想起去年胤礽离开之后,太监舒华回禀他的话。
“太子爷一直都知道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在背地里怎么议论他,每次听到那些难听的话语之后,他都会一个人静坐在窗前沉默良久。
太子爷从未出言埋怨过那些议论他的大臣,他说大臣们其实都是在为大清的未来着想,他们说得都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