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倭奴叛乱(3 / 4)

加入书签

江南新政的推行,以及西南的改土归流,还有如何打击漠北的瓦剌三部。”

“这三件事情但凡成功一件,都能解决大明北方、西南、东南的问题。”

面对朱棣,姚广孝便没有那么藏拙了,但凡能猜到的情报,他都会告诉朱棣。

反倒是朱高煦,由于始终看不透他,姚广孝在面对朱高煦时,多以藏拙示人,朱高煦也看得出他的想法,平常也不会去麻烦他。

“老二确实稳扎稳打,是个雄才之主,和我一样。”

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十分满意的回应众人。

自从上次几筵殿父子二人开诚布公后,他对朱高煦就没有太多的怨念和担心了。

说到底,他的年纪毕竟上来了,人一旦衰老,便本能的想要得到众人关心,而他又需要功绩来证明自己。

恰好这两点,朱高煦都能给到他,因此他自然心思都放在了朱高煦身上。

至少就当下的局面来看,朱高煦要是真的想当皇帝,那他这个老子还真不一定能在江南斗得过他。

在京兵马,渤海一派占据五成,燕府一派占据五成,不过其中燕府又有三成青睐朱高煦,剩下两成虽然不表态,但也不会和朱高煦为敌。

这么一搞,他这个老子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个老二架空了。

这样的局面,老二还愿意让自己当皇帝,已经能看出他的孝心了。

虽然心底还是不舍皇位,但一想到自己这把年纪,朱棣还是收起了继续占着位置的想法。

“解缙那群人修书的情况如何?”

朱棣看向姚广孝,姚广孝也盘算佛珠道:“指点却又不建议,他们所修的书籍大多是抄写,其中犯了忌讳的事情并不少。”

“只要陛下想,解缙遗留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把柄。”

“嗯……”朱棣颔首,但心底还是有些惜才,并不想就这样杀了解缙。

思虑许久,朱棣才犹豫着开口道:“等修书结束,找个机会将他贬到云南和广西做官,让他吃吃苦头再看看情况。”

“臣领命。”姚广孝点头应下,不过闻言的他却在心里叹气。

解缙的性子他太了解了,如果不是朱棣惜才,他早就死了好几遍了。

当下朱棣已经有些摇摆不定,而解缙的性子根本不可能改变,那么他的死期估计也就不远了。

想到这里,姚广孝不再发言,朱棣也将目光看向郑和:

“下西洋舰队的宝船和战船,需要检修多久才能继续航行?”

“大概到冬月就能全部下水。”郑和回应过后又补充道:“另外工部还新修建了十几艘宝船和三十几艘战船,五十几艘马船。”

“按照昨日殿下的意思,应该是想在腊月前令我们出航,并且越国公杨展已经在两淮、江东之地开始了募兵。”

“按照训练进度来看,大概也是腊月左右可以参与下西洋的任务。”

“这次下西洋的规模,大概是宝船七十艘,三千料大福战船一百二十艘,五千料和三千料的马船合计三百艘,将士六卫三万余人。”

郑和交代了第三次下西洋的情况和进度,朱棣听后十分满意。

毕竟这一次下西洋如果是在他在位时期进行的,那自然也将算作他的功绩。

只不过他不清楚,老二为什么那么执着的前往东洲和北洲。

想到这里,朱棣不免询问起郑和:“老二虽然与我说了东洲有可以治疗疟疾的东西,并且有许多大明没有的作物,但寻觅些东西应该用不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

“你昨日说老二准备设东洲宣慰司,那这样所用的人力物力就更多了,这是为何?”

“怪奴婢未与陛下说清楚。”郑和这才反应过来,许多事情朱高煦似乎忘记和朱棣说了,因此郑和连忙补充道;

“那东洲和北洲上有数千万与我等肤色相近的土人,他们有自己的国家,并且东洲和北洲有许多山脉,尤其是东洲更是生产黄金白银。”

“殿下设置东洲宣慰司的意思,便是想要与当地百姓贸易,毕竟朝廷当下每年人口增加甚多,而西南与日本、吕宋等地金银开采速度未见提高,显然已经到了极限。”

“如此环境下,唯有从东洲获取金银,才能继续铸造新钱,避免洪武年间的钱荒一事复发。”

郑和说完,众人只觉得豁然开朗。

“原来是这样!”朱棣笑着捋了捋大胡子:“我说老二那个抠砖缝的,怎么会舍得把昆仑洲的金矿交给一些商贾,原来是寻到了更多的金银矿。”

“嗯,不错……”朱棣满意的看向郑和:“这次下西洋你得好好表现。”

“奴婢领命!”郑和作揖应下,朱棣也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不多时,姚广孝几人退出了西角门楼,郑和也在片刻后返回了春和殿。

他抵达春和殿时已经是黄昏,朱高煦将奏疏都处理了大概,正好有时间接见他。

“怎么来我这里了?”

朱高煦笑着起身,郑和也轻笑道:“刚才在西角门得了些消息,便传回来给殿下听听。”

“说说看。”朱高煦好奇询问,郑和也不假思索的将刚才西角门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