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螳臂当车者(1 / 4)

加入书签

“你说的都是俺想做的。”</br>大辂里,对于朱高煦所说的话,朱棣倒是没有认为夸大其词。</br>两宋的三易回河和元末的战乱让北方农业经济一直处于残破状态。</br>别的不说,单说后世的两个农业大省,河南和河北来说。</br>河南在洪武年间的田亩数量才十四万顷,北平稍多也不过二十六万顷。</br>一顷为百亩,也就是说河南只有一千四百万亩,北平二千六百万亩。</br>按理来说,两省的耕地潜力哪怕无法达到后世的程度,也要恢复到北宋巅峰时期的八千万亩才对。</br>尽管这个八千万亩的数据是推算出来的,但即便按照纸面数据,也应该不少于四千三百万亩。</br>现在的问题在于,河南加北平二省人口连五百万都没有,能维持眼下的耕地规模已经十分不错。</br>所以,迁都北平开垦河北,移民河南开垦当地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br>想到这里,朱棣看着朱高煦:“你准备怎么移民?”</br>“对北平可以迁都,但对河南,只能强行迁移了。”朱高煦深吸一口气。</br>他确实想要天下百姓吃上饭,可一味的仁爱无法让百姓吃饱。</br>“直隶、浙江、江西,这一京二省人口迁徙多年,却依旧有三千万之数。”</br>“反观耕地数量,三省耕地也达到了一亿六千余万亩。”</br>“父亲您是看过百姓种地的,若是有牛马等牲畜,尚且能种十余亩,但若是没有牛马牲畜,便只能操持四五亩。”</br>“饶是如此,却也能让百姓劳累到力尽不知热的程度。”</br>“江南的迁移得继续坚持下去,不管是对西南还是中原,都得加大力度。”</br>“此外,还需要找准时机,对北边的蒙古人进行劫掠,劫掠大量牛羊马匹来帮助百姓提高生产效率。”</br>“别的地方不提,单单漠东的兀良哈若是能收复,那凭借当地的草原,以及兀良哈人的牧群,每年起码能为朝廷提供数万头耕牛挽马。”</br>“这数万头耕牛挽马丢到任何一处地方,都能取代十数万人力。”</br>朱高煦说着生产力的问题,朱棣闻言却眼前一亮:“畜力确实是一个问题,不管是民生还是行军打仗都需要。”</br>“俺这几日看了你爷爷弄的马政,不能说不好,只是见效太慢了。”</br>朱棣不止是天子,也是曾经的燕王,大明北边第一将领。</br>因此,他很清楚马匹和马政的重要性,心里也早就有了更改马政的想法。</br>军马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军事物资,历代王朝均非常重视军马的饲养和管理,故有“马政,国之重者”之说。</br>明朝的马政可谓是集前代的之大成,无论是官牧军牧民牧,官督民牧,户马法,丁马法,田马法,茶马法,市马法皆有涉猎。</br>其中以永乐年间是巅峰时期,不过具体它是怎么成为巅峰时期,朱高煦并不了解。</br>因此,朱高煦也很好奇朱棣会说出什么政策。</br>“俺和伱说……”朱棣眼见朱高煦感兴趣,立马就开始吐露他的腹稿。</br>简单来说,洪武年间马政从朱元璋在定都金陵之初,就已经开始,不过当时的马政范围只能存在于应天等六府二州,并且主要是让百姓牧马。</br>不过这六府二州皆为长江下游的农耕区,牧地狭窄,又无专业牧民,仅以农民兼营,其数量远不足以供军事之需甚明。</br>随着战事北移,直面装备精良的蒙元骑兵,朱元璋对战马的渴求更加迫切。</br>洪武四年,朱元璋设立了专职的机构以加强对马匹的蓄养。</br>岭北之战后,意识到军马不足的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紧筹措马匹。</br>首先是设太仆寺于滁州,统于兵部,后又增设了五个牧监,下辖九十八群。</br>同时,朱元璋又定下养马之法,令百姓共养马匹,并规定了养马的数量与孳息数。</br>到洪武二十八年,他又下旨令“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br>不过这样的民间养马政策不仅拖累了百姓,而且困扰了朝廷。</br>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开始扩充马政范围,分别于辽东、北平、山西、陕西、甘肃设立了行太仆寺。</br>太仆寺本身只管官牧,但是京城太仆寺可以在管理官牧之外,统管民牧。</br>说到底,各太仆寺和行太仆寺官牧主要为各卫所官军和军舍余丁养马,属于强加给兵卒的一项附加差。</br>屯军作为生产粮食的专业兵种来养马以抵消掉田税,这属于是变相的以政府津贴补助屯军养马,是太仆寺官牧的主体。</br>至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