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考察与讨论(1 / 2)

加入书签

630shu ,最快更新纳米崛起最新章节!

鲁省考察团的领队张广河,仔细的观察着污水处理情况,时不时向蒋海霖咨询一些问题。

“蒋经理,你们这个技术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吗?”

“我公司确实有尝试过,也确实可以淡化海水。”蒋海霖并没有隐藏这方面。

张广河目光有些发亮起来:“不知道淡化成本多少?能否实现大规模生产?”

“成本还可以,主要是渗透薄膜需要定期更换,和一些电费,以及过滤渣的无害化处理。”蒋海霖睁眼说瞎话。

事实上七边氧化硅—石墨烯薄膜,在高强度运行下,坚持个十几年都不成问题。

但是话肯定不能这么说,不然还如何盈利,大不了,到时候定期进行薄膜更换,造成一种假象。

至于被发现了,也可以用技术升级来解释,反正这些技术和产品,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出售的,只有公司内部的一部分人了解。

而张广河等人,也在考虑着一些情况。

“蒋经理,如果建设一座海水淡化工厂,淡化水的出厂价大概是多少?”

被问到这里,蒋海霖带领的技术转化组,就是专门负责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部门,自然研究过海水淡化的商业化方案。

他假装思考了几分钟,才说出一个数字:“每立方03元左右。”

“03元?”张广河陷入了沉思,这个价格说贵,又和一般的自来水厂差不多,甚至更加便宜。

特别是对于重工业发达的鲁省,本地区的水资源,存在比较严重的污染,因此自来水厂的处理成本会比较高。

就以鲁省的省会——泉城为例子。

泉城五个自来水厂的出厂价,在06~12元每立方,这个价格明显高于03元每立方。

“如果扩大规模,可以有效降低出厂价吗?”

蒋海霖想了想回道:“如果年产量超过10亿立方,成本可以下降一毛,问题是这么大产量,在当地很难消化,必须开建输水管道,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支出。”

“年产10亿立方?”张广河暗自咋舌,要知道鲁省去年的总供水量,才21989亿立方,其中居民生活用水2871亿立方、工业用水2469亿立方、农业用水16276亿立方、生态补水373亿立方。

如果燧人公司投产的海水淡化工厂,可以年产淡化水10亿立方,基本就相当于全省居民生活用水的三分之一。

而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如何输水的问题。

毕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沿海城市,而且在过来之前,鹏城在燧人公司这边吃瘪的事情,张广河也略有耳闻。

估计岛城方面,由于有威立雅公司的污水处理厂项目,燧人公司很难答应和对方共存。

果然接下来的谈话中,蒋海霖拿出的合作方案,就是全部承包的一揽子方案,根本不允许单独设立自来水厂,给水务公司供应。

谈了两天时间,在迟迟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最后张广河跑到了燧人公司总部,和黄修远见了一面。

总部的小办公室内。

“黄总,我们这边是非常有诚意的,如果可以达成合作,对于贵公司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

对此黄修远不以为意,他直接问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海水淡化工厂建设了,那如何保证盈利?”

张广河想解释什么,但是黄修远抬了抬手:“张主任听我说完,我说的盈利,是指当地水务公司如何盈利?”

“额……”这个问题,直接打懵了张广河,不解的问道:“这和当地水务公司的盈利有关系吗?海水淡化工厂的淡化水,当然直接出售给水务公司,他们自负盈亏。”

“当然有关系,如果水务公司不能盈利,又刚好遇到地方财政困难,那请问水务公司会按时付款吗?恐怕这是一个未知数。”

面对黄修远的直言不讳,张广河确实有些尴尬,同时深入联想一下,确实存在这个可能。

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做生意,最容易遇到的情况,那就是款项经常拖欠。

而供水项目,本身又非常敏感,属于民生刚需,基本不能因为欠款,而给水务公司停水。

这样一来,海水淡化工厂在合作过程中,就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这种局面是黄修远不愿意看到的。

“相信这种情况,张主任也心知肚明,目前各个地方的水务公司中,具体的盈利恐怕是负的吧!”

张广河无奈地点了点头,他来汕美之前,调查过一些情况,单单是泉城水务公司,平均出售每立方自来水,就要亏损15元。

也就是说,鲁省的生活用水供应,每年就要亏损超过40亿,如果不是财政补贴,这些水务公司早就破产了。

张广河也是左右为难:“黄总,虽然有民资、外资承包水务的先例,贵公司也承包了鮀城水务公司,但是整个鲁省的水务承包,还是太过于庞大了。”

黄修远拿出一份文件递过去:“不如这样如何,由鲁省和我们公司合资,组建一个总水务公司,我们燧人方面,只需要5的股份,但需要全部的管理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