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治辽方略(1 / 2)
王在晋。</br>万历十三年应天乡试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工部主事。</br>历员外、郎中,出为福建按察佥事,累迁江西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进河道总督,兵部左侍郎署部事。</br>这次经略辽东,实属是朝中无人。</br>朝中少数几个懂兵事的,都被天启帝留在身边,算来算去,只有受命任户、工、兵三部左侍郎的王在晋,还算略懂兵事之人,把他推了过来。</br>老实说,辽东一片糜烂,一看就是个烂摊子。</br>然而,上一个宣府巡抚解经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解经邦三次上疏,力辞重任,最后恼怒了天启帝,直接被朝廷革职为民,永不叙用。</br>然后天启帝又选择了王在晋,王在晋心里是绝对不想来的,也上书推辞。</br>可是天启帝不准王在晋推辞,并且发了命令,令王在晋必须准时到达山海关,王在晋无奈才到山海关上任。</br>可人就是这样。</br>没有掌权时,都会忧心忡忡,怕担责任不敢做。</br>可一尝到权力的滋味后,享受到权力带来的各种好处后,就会恋恋不舍,不愿撒手。</br>王在晋来到山海关,大小各将领对他崇敬有佳,此时春风得意的感觉别人不足道也。</br>王在晋领着一干将领从兵备厅外进来,他身后的这些将领无一不是大官,有蓟辽总督王象乾、有天津按察使周希令等人。</br>进了兵备厅,王在晋就走向上首,他身后众人也停在众人前方。</br>“经略大人。”</br>众将一起躬身拜见,温越也跟在其中,只是众人间他一身锦衣卫的服饰,极为引人注目。</br>王在晋扫过众人,在温越的身上停留片刻。</br>王在晋虚托双手,道:“众将不必多礼。”</br>“谢大人。”众将齐声,纷纷站起身来。</br>王在晋开门见山,朝着西南方向抱了抱拳,道:“陛下命我来经略辽东,我诚惶诚恐,恐有负陛下重托,所以还需各位将领与我一起共事,协助与我。”</br>“敢不领命!”</br>众人轰然应道。</br>王在晋又道:“这辽东情况变成这样,第一是坏于清河、抚顺,然后又坏于开铁,三坏于辽阳、沈阳,辽河以东大小七十余城都迅速降服,四坏于广宁。”</br>说到这,王在晋叹息一声:“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整个辽东无局之可布矣!</br>现在我等已经退缩到山海关,身后便是京师,便是天子,本经略决意此后不可再退一步!</br>必要死守住山海关,不能让建虏再踏入我大明一步!”</br>众将轰然道:“绝不再让建虏再踏入我大明一步!”</br>对于王在晋这番见解,众人不禁有了些许信心。</br>王在晋说的很透彻,分析了几次大战的失败,这让许多将领看向他的目光都是一亮,不乏期待之色。</br>不过若是他们知道王在晋提出来的治辽方略的话,恐怕期待之情就会变成失望之情了。</br>而王在晋看出众人眼中的期待之色,心情大畅,开口道:“本经略初来驾到,对山海外形势并不了解,诸位有何建议,尽可提出来。”</br>众将你看我,我看你,相顾了一会后。</br>没有人敢出面说话,毕竟王在晋什么脾气不知道,他们提出的治辽方略若能符合王在晋心意还好,若是不符合,说不定还会受到诘责。</br>众将都是军中的老油条,在情况不明的时候,都选择明哲保身,不出来站队。</br>见众人无声,现场一片沉默。</br>王在晋的脸色不太好看了。</br>这个时候,突然有人站出来道:“禀告经略大人,我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辽东失地的大好机会!”</br>众人一瞧,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山海关监军袁崇焕。</br>见终于有人出来附和,王在晋脸色稍霁,又听到袁崇焕说要收复辽东失地。</br>当即王在晋又皱起眉头,问道:“袁监军,为何会有此言?”</br>袁崇焕大声道:“经略大人,现在建虏正困于后方毛将军处,刚刚劫掠了一番,正处于休整中,山海关外只有蒙古少数别部占据,只要我等出兵,定可夺回广宁,重复辽东四十多城!”</br>听闻袁崇焕的话,众人议论纷纷。</br>不少人觉得就像袁崇焕所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br>蒙古人的战斗力只是那样,长年与明军的战斗中处于下风,更别说在辽东处的只是一些小股蒙古别部。</br>只是众人讨论的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