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1 / 3)

加入书签

<b>最新网址:</b>新任礼部尚书言中虚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可效法朝鲜王国旧例,册封一位亲王于此。”

“亲王藩国自然亲近大明,可以就近维护大明威严。”

“还可以更好的教化当地蛮夷,使其明大义懂礼仪。”

这其实就是大家心中所想,可从礼部尚书嘴里说出来,属实有点违和。

你不应该维护宗藩关系吗?怎么支持朝廷吞并藩属国了?

朱元璋也大为意外,看来这言中虚虽然是儒生,但也没想象中的迂腐吗。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表露出心中所想,而是问群臣道:

“诸卿以为此法如何?”

很多大臣附和道:“臣等附议。”

武将见文官这么积极,也不甘人后,纷纷站出来支持。

于是此事就此通过。

少数反应比较迟钝的,虽然觉得这么做不好。

可见大家都同意了,也没敢站出来反对。

接下来就是讨论将哪个亲王封过去。

一开始还很正常,上一次封的是皇八子,皇九子早夭,这一次应该封皇十子鲁王。

群臣就开始吹捧鲁王,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这倒也不是尬吹,至少目前为止,鲁王的表现完全对得起这么赞美。

朱元璋也非常欣赏这个儿子,听到众人如此夸赞心中非常开心。

将鲁王朱檀封过去,其实也是他的想法。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哪知道偏有人唱反调。

国子祭酒龚敩站出来说道:“陛下,鲁王虽然聪慧博学,然太过年轻缺少理政经验。”

“且吕宋乃蛮荒之地,其国虽灭,其民却多躲入山林。”

“新建的藩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些叛民,恐少不了征伐之事。”

“鲁王擅文而不通武,能治民却不善征战。”

“将其封往吕宋,对大明对他自己皆非善事。”

“臣以为,当册封一位能理政,又能征善战的亲王过去。”

朱元璋本来还很不喜,但听他分析过后,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个道理。

倒也不是说鲁王一点军事都不懂,只是相对而言没有文采那么突出。

最关键的还是他太年轻,没有亲自统兵上过战场。

是真通军事,还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验证。

吕宋是大明经略南洋的起点,这第一步必须走好,否则后续会有很多麻烦。

分封一位能力出众的亲王过去,更加稳妥一点。

想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和善起来:“龚祭酒言之有理,然年长的皇子皆已分封,如之奈何啊。”

龚敩胸有成竹的道:“这有何难,将一位年长的亲王,改封过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不论哪位亲王被改封到吕宋,都会很开心的。”

那可不是很开心吗。

大明内部的藩王,要被文臣武将盯着,要被朝廷忌惮,甚至还要被后来的皇帝嫉恨。

分出去多好,天高皇帝远,自己就是老大。

而且那可是真正的封王建制,拥有完整的君王权力。

谁不想去啊。

话说到这里,聪明的臣子已经猜到他的意思了。

对啊,先趁这个机会,将年长的已经封藩的亲王弄出去。

后面的亲王到时候再说,大不了多弄点地。

听说海外岛屿很多,找几个能住人的封一下不就完事儿了吗。

想到这里,礼部尚书言中虚立即说道:

“龚祭酒真乃老成持重之言,臣以为可行。”

“年长亲王,论能力和才学首推晋王,臣以为可以将他的封地改在吕宋。”

不少大臣也纷纷站出来支持。

晋王好啊,文武双全,肯定能稳定吕宋,能在南洋维护大明的威严。

吕宋新王,非晋王莫属啊。

不只是文臣,很多武将一样支持。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塞王权力太大,威胁的不只是文官,而是整个朝廷。

赶紧弄出去对谁都好。

朱元璋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

咱就说你们咋一反常态,不讲什么仁义道德,反而支持吞并吕宋。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咱呢。

好好好,你们真是好样的。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生气。

将诸王分封在国外,是早就决定好的事情。

人就是这样,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和认知里,无法自拔。

以前他就是如此,无视封藩的风险一意孤行。

谁劝他就生气,为此还杀了不少人。

现在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反而开始反思。

自己以前确实太任性了,给子孙留下那么大的祸患。

而且他也能看得出,这些人确实是出于一片公心,是为大明好。

自然不会生气。

不过朱棡和朱棣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前者正在经略中南半岛,后者坐镇北平。

按照他的长远计划,日后朱棡往西域打,朱棣往北打。

朱标坐镇中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