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2 / 3)

加入书签

至于利益是什么,危险又来自何处,他没有说。

徐达也没有追问。

很多东西在没有取得朱元璋允许之前,还是不要打听的好。

“不错,陛下确实是务实之君,不好虚名。”

“你给我说老实话,海贸有搞头吗?”

陈景恪笑道“怎么没有,宋元时期海贸有多大的利润,应该很好查到。”

“您现在已经先一步获得了消息,若错过这次机会,我可是会笑话您的。”

徐达听出了画外音,说道“你不准备搞吗?”

陈景恪自信的道“您觉得我有必要操这份闲心吗。”

徐达一想也是,不过还是劝道“大家都做了,你不做是不是不太好?”

陈景恪也没解释太多,而是道“我自有打算,您将来就知道了。”

徐达果然不再多问,这方面他实在没什么可教的,相反还要陈景恪指点他才对。

陈景恪继续说道“朝廷必然会组建舰队出海,一来是宣示大明地位,二来探探路,三来做点生意。”

“您可以买几艘大船,跟随朝廷的舰队出海,到时安全也有保障。”

徐达说道“我正有此意。”

酒席一直进行到半夜,当晚陈景恪就休息在了徐府。

几天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再次对行政系统做出变革。

司法独立。

今后按察使归大理寺管辖。

推官不再接受知府的管辖,而是归按察使直管。

县一级置法判官,与县令平级,归推官直管。

原归县令管辖的典史,划给法判官作为佐官。

大理寺,按察使、推官、法判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司法体系。

不过朱元璋给了地方行政主官监督权,但也只能监督,没有资格管辖。

谁都知道,这是为了安抚利益受损的地方行政主官。

实际上这个监督权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且说不定啥时候就给取消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群臣下意识的想要反对。

毕竟谁都不想利益受损。

但有两个部门却表示了支持,大理寺和刑部。

司法独立,大理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刑部就更别提了,本就是六部里面的万年老末。

司法独立之后,他们的权势也会跟着上涨。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上风。

但以现在大明的情况,朱元璋乾纲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直接强行推动这条法令。

而且也不怕下面的官员不配合。

刑部、大理寺和推官,会积极推动这项改革。

还有一个群体,也很关心此事。

就是等待升迁,却没有空缺的下级官员。

这一下多出一千多法判空缺,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升迁了。

其中尤以典史最为热衷,很多法判官都是直接从他们中间选拔的。

就算自己没被选中,从原本衙门的四把手,变成法院的二把手,也是一种提升啊。

关系到自身利益,这些人自然很积极。

于是,在部分官员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司法独立以极快的速度推行。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份,山东布政使的一封奏疏,打破了朝堂的平静。

山东四个月滴水未下,全境大旱。

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

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全部查了一遍。

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

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询问当地情况,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

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山东大旱,关河南什么事情?

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山东河南在地理上,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

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

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

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

当然,只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而是派人去调查。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然后对朱雄英说道

“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那该多好啊。”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说的你很厉害一样,比我大那么多岁,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

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我是做臣子的,反应慢点又咋了,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

“你是储君,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

朱雄英鄙视的道“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你那么蠢,我要你何用。”

说笑过后,朱雄英疑惑的道“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情,你还有心思开玩笑?”

陈景恪说道“如果是黄河改道之前,我肯定会发愁。现在吗,我反倒觉得来的好。”

朱雄英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有道理,至今尚有许多人还认为,黄河改道劳民伤财。”

“相信这次能堵住他们的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