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1 / 2)

加入书签

<b>inf</b></div>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么,对马秀英和朱标的夸奖,自然是谦虚应对。

话题聊到这里,差不多已经可以完结了。

毕竟听过他梳理出的生产力这条线,朱元璋三人也没兴趣再关注,他们在宫外的那点事情了。

不过陈景恪却准备继续说一个计划。

一个早在给朱雄英讲华夏领土扩张的时候,就想好的计划。

之前还在想,该怎么将这个计划抛出,现在正是时候。

于是他就说道

“虽然暂时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读书人能力问题。”

“但我刚刚想到一個主意,或许可以略微改善一下这种情况。”

朱元璋眉头一挑,道“哦,是何主意?”

马秀英和朱标也惊讶不已,没想到还有这转折。

只有朱雄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甚至认为理所应当。

在他心里,这个世界就没有陈景恪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麻烦。

如果有,那也只是外部条件不合适,他不愿意多说。

陈景恪说道“方才娘娘和太子殿下说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知兴替,那不如让读书人读史。”

朱元璋皱眉道“史书浩瀚,咱也才只看过其中一角,那些读书人又能读多少?”

“况且你也说了,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读书人就已经竭尽全力,哪里有钱买这许多史书。”

陈景恪笑道“此事好办,朝廷编撰一部华夏简史即可。”

朱标疑惑的道“简史?”

华夏他懂,史也懂,简史还是第一次听说。

“简史顾名思义,就是简略的史书。”

陈景恪就将简史的概念解释了一遍,然后说道

“我们可以从上古传说的有巢氏、燧人氏等为起点,简略的讲述华夏文明史。”

“只介绍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阐述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过程和后果,造成的影响……”

“比如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造成结果。”

“整个夏朝只需要简单的讲一讲大禹、夏启和夏桀,就足够了。”

“再梳理一下各个朝代的特点,衰亡的原因等等。”

“如此华夏数千年历史,可以浓缩成数十万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其实已经足够了,更多的细节他们读之也无用。”

“如果他们真对历史感兴趣,待功成名就之后,再购买书籍研究也不迟。”

朱元璋却眉头皱起,虽然没有直说,但很明显并不支持此法。

对此陈景恪并不意外,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看来,读史是必须的。

甚至国家为了增加民族凝聚力,还要求义务教育必须学历史。

可在古代恰恰相反。

古人最初写史并不是为了记录文明什么的,而是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参考资料。

这也是‘读史可以知兴替’的由来。

后来随着学问普及,贵族政治的没落,史书才逐渐走入民间。

统治阶级虽然没有阻止,却也并不希望太多人读史。

因为读史还可以明智,懂的道理就会变多,想法也会变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其核心,还是愚民政策。

朱元璋现在是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

不只是他,马秀英和朱标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陈景恪也知道这一点,既然提出了这个建议,自然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老朱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尤为重视大明的正统性。

为了证明大明的正统性,他不惜承认元朝。

而陈景恪也正是要利用这一点,来达成目的。

“陛下,华夏简史不只是可以帮助读书人明智。”

“只需一点小小的改动,更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就是天地正朔华夏正统。”

果不其然,听到这话朱元璋马上就坐直身子,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

“细说。”

陈景恪见他上钩,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很是开心

“可以启用双重纪元法,就是黄帝纪元加陛下您的年号纪元。”

朱元璋眉头皱的更紧,年号事关重大,岂能轻易更改?

若非知道陈景恪不会无的放矢,他早就发怒了。

“给咱解释清楚,到底何意?”

陈景恪并不害怕,详细的解释道

“黄帝乃人文始祖,亦是王朝的第一代建立者。”

“陛下不妨以黄帝登基之日为开元元年,意为开启华夏纪元之意。”

“如此开元二年三年以至万年……”

“我计算过,黄帝登基之日距今约4065年,以此计算我大明建国之日当为开元4065年。”

“采用双重纪元法,大明建国之日就是开元4065年洪武元年。”

“今年就是开元4079年洪武15年。”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间就是开元2476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