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募兵准则,五大营初步构思(2 / 3)
至于枢密院所奏之军国大事,可单独向皇帝禀明决断,无需通过三司。
总的来说,现在大周的政治局面,能够左右国策施行与朝堂政治走向的,是‘四司’。
除了枢密院还有韩、文二相之外,三司之副长官,皆由参知政事来担任。
参知政事,顾名思义,就是可参与朝政,算是副相。
如此,参知政事这一职位权力大大增强。
韩章依旧是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乃是名义上的百官之首。
文彦博的职位是‘平章军国重事’,实际上有枢密院这一机构的存在,文彦博无需过问太多的军国重事。
这一职位更像是虚职,位在宰相之上。
如果仅有这个职位,那就是空有噱头而无实权,怎么与韩章斗?
于是,复起尚书省。
平章军国重事加上尚书令这两个职位,才能勉强与韩章掰掰手腕。
党争归党争,朝务不能落下,更不能让万民不得休养生息,凡事也不能由两个人说了算。
于是,这个时候,就要加重参知政事的权力。
各方制衡,既能保证韩章与文彦博内耗的情况下,为将来太子登基扫清障碍,也能确保朝廷社稷不会被这些事情所耽误。
卫渊若不亲自上劄子,而是经由三司或是四司审核看过之后,走流程,不知要浪费多少时日。
他现在,就希望将招募兵员的准则尽快定下来。
否则,不知还有多少人,多少势力在盯着荡虏军。
倘若那些人经过了严格的各项测试,进入到了荡虏军。
那么他们在这里,也将毫无地位可言,就从简单的兵卒做起。
只要卫渊还在世一日,就绝不会让荡虏军这方净土受到任何污染。
他想要保证这支军队的纯粹性。
稍后,卫渊便亲自前往皇宫面圣。
这时,已近傍晚,赵祯早就不处理政务,而是躺在龙榻上歇息。
听朱总管提及卫渊来了,他方才不情愿的将卫渊暂且请到宣政殿,
“朕不是让他在家中好生休养么?又因什么事过来了?”
朱总管搀扶着赵祯前往宣政殿那边,
“看卫侯爷的神情,似乎挺急的。”
急?
赵祯无奈叹道:“也就是这臭小子了,换做他人,都不敢这个时辰来打扰朕。”
待来到宣政殿,看到正襟危坐的卫渊,赵祯没有丝毫的好脸色,慢悠悠坐在龙椅上,沉声道:
“说吧,这么晚了,要见朕,所为何事?”
卫渊将刚写好的劄子递给赵祯,
“官家,臣思来想去,如今我国朝招兵,年龄只要在十六以上,四十以下,都可参军。”
“臣认为,这个年龄界限太大了,不如就定在十八到二十五岁区间。”
“还有一些招募兵员的基本准则,臣也都写在了劄子里,还请官家过目。”
募兵准则?
赵祯来了兴致,认真地看了起来。
对于卫渊提出的,各项体能测试很是认同,
“如若按照这个方法来募兵,倒是能够极大程度改善冗兵问题。”
“只是,朕去哪里给你找那么多青壮年来参军?”
这个问题,卫渊早已想过,“官家,您知道如今算上镇守我大周各州县的军队,总计有多少人?”
赵祯微微皱起眉头,“朕记得,嘉佑三年统计过一次,约有一百多万?”
卫渊直言道:“全国军队,包括禁军与各地厢军,总计一百二十七万余。”
“官家可知,自太宗皇帝御驾亲征以来,我们对外发动国战,投入兵力最多为几何?”
赵祯想了想,道:“应是太宗北伐受挫的那几战,如高粱河之战,将我大周开国精锐尽丧...”
卫渊点头道:“实际上,太宗皇帝当年北伐,或者近代以来的几场国战,我大周投入兵力至多四十万,其余皆为民夫,约五六十万人。”
“可民夫不算作是军队当中,每次国战,以我大周实力,至多能支撑三四十万人多线作战,官家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
赵祯陷入沉默。
卫渊继续道:“大多时候,太多州县将士,根本就是无用,说是闲时务农,战时从军,但如若真调动百万大军作战,又需多少粮草供给?”
“上百万将士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全副武装,佩戴甲胄?”
“官家,上百万大军,太多了,我大周不需要那么多的军队。”
这话换做是谁来讲,只要那个人不是武将、勋贵,赵祯都能理解。
但这话从卫渊的嘴里说出来,赵祯却觉得有几分诧异。
“你想要裁军?”
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