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纵横十三篇(1 / 2)
儒教,以仁治国,以理服人,但是王禅的言论却是与儒教恰好相反,完全颠覆了儒教的教义,并且认为儒教乃是败国之教,梳理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在众家讲堂之中说出。
小小年龄便是创下纵横学说,十八篇,让卫国举国震惊,所有的学派的人都是咋舌。
第一篇: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
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第二篇: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
十八篇纵横学说一出,让王禅与儒教的关系,彻底的崩溃,原本王禅乃是儒教大儒,还是卫国最有名的大儒,但是现在却被儒教逐出了儒教,流浪街头。
卫国崇尚儒教,王禅在儒教兴旺之地,公然反驳儒教教义,这不是找死又是何意?
其实王禅也是年轻气盛,如今他才十六岁,好强斗狠也不为过,其实以王禅的聪明,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但是他却不屑与儒教辩论,卫国被儒教侵毒以深,他的学说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兴起。
在春秋时期,除了儒教之外,就已经兴起了许多的学说,但是儒教独大,各大国家都是独尊儒教,但是孔圣人离世,却是让儒教的气运有些流逝。
导致了其他的学派的诞生,迄今为止,算上已经败落的学说,已经有了近百个学说传世,卫国在战国时期也是一方大国,这里可谓是百家学说林立,但是儒教却有着超高的地位。
卫国国公,独尊儒术,这就让其他的学派完全不可能与儒教相抗衡,当然也这是因为儒教对于卫国的帮助很大。
卫国朝歌,一处儒家学院之中,红云与后土变化了真容,来到了学堂,此时学堂之中正有大儒传教子弟诵读儒家学说教义,下面的一群学生摇头晃脑,皆是苦心老背。
“所学无用,即便是在背百年千年,也难有大成就。”
就在这时,红云与后土听到了一个声音,从院子的一个角落中传出,红云笑了笑,这是王禅,也是姜子牙的转世之身,红云来到这里也是为了此人。
“既然毫无用处,你又为何再次听讲?”红云淡淡的笑着来到了王禅的身旁。
一旁的后土更是抿嘴发出了笑声,这个王禅虽然聪慧,但是却年少气盛,这对于其他人或许有抱负有志气,但是在后土的眼中就成为了搞笑。
这或许就是因为眼界的不同吧,毕竟后土乃是三界至尊,身份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看事情自然也不一样。
王禅一怔,他没有想到自己藏到了这个角落里,只是嘟囔了一句,竟然被人发现了,他虽然与儒不合,但是却喜欢儒教的气氛,这或许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但是在王禅的身上确确实实的展现了出来。
就算是王禅创立一门学说,他也喜欢儒教的气氛,但是聪慧的王禅知晓,他不适合这种气氛,或许他可以强行融入,但是最终也要与这种气氛分离。
信仰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在百家演说之中,说出了他的学说,虽然振奋人心,但是却不被接受。
尤其是其中的一篇: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这完全属于反复小人的理解,但是王禅却是非常的喜欢这一点,不过其他人却是嗤之以鼻,当然,王禅也是称他们为伪君子,称自己为真小人。
“儒学虽然不堪大用,但是盛世之下,却也有些用处。”王禅看到红云与后土的到来,没有丝毫的胆颤,不卑不亢的说道,或许是因为王禅见识到的大人物太多了。
“那你说这战国时期,有百家学说林立,哪一种学说可以解决目前的战国?”红云又问道,先前王禅的回答,虽然有些不满意,但是总的来说,还算是过得去。
王禅沉思了片刻,似乎在想百家学说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在比较一下自己的想法,还有创立的纵横十三篇。
“百家学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