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生产力与蒸汽机(1 / 2)
知道了人手不足的消息之后。
胤祚一面给萨布素写信,告知了炼铁技术,并派了几名火器厂的炼铁匠人同去,相信用不了多久,齐齐哈尔的炼铁压力就会降下来。
但通过这件事情,胤祚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齐齐哈尔的面前。
那就是生产力不足。
根据《国富论》的理论,一个国家,只有当第一产业饱和时,生产力才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
三种产业所需要的生产力应是金字塔式的,层层递增。
换句话说就是,吃饱了肚子才能考虑穿什么,有了吃穿,才能考虑晚上是跟自己的婆娘造人,还是去窑子安慰下青涩的少女。
现在齐齐哈尔的第一产业已经基本饱和,在水稻、大豆、玉米、土豆、地瓜的多种作物合理种植之下,齐齐哈尔已经连续多年丰收,甚至屡屡向关外各地,甚至直隶出口粮食。
目前农业收入也占据了齐齐哈尔财务的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因为屡屡对外征战,齐齐哈尔对火药、钢铁、棉衣被、运输力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
在康熙亲征葛尔丹之时,齐齐哈尔使劲了浑身解数,才凑够了运粮食的马匹。
而这次出征李朝,胤祚挥霍了大量的火药,朝廷为了及早运送前线,出银子在齐齐哈尔采购了大量火药,使得火器厂一度处于半停工状态。全火器厂,自戴梓、古大成以下,全都放弃手头工作,加班加点的配制火药。
再加上这次的煤炭人手危机。
胤祚已经认识到,齐齐哈尔的工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瓶颈,用专业一点话说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
简单来说,就是所有东西的生产速度,都太他娘的慢了。
大清的对策十分简单,要么就是增加人手,要么就是延长工时。
然而,托齐齐哈尔经济飞速发展的福,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手,连长工的工钱都涨到半年五两,粗暴的增加人力已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通俗的说就是,现在人力太贵了,不雇人我生产的慢,想雇人我还雇不起。
至于延长工时,胤祚相信煤矿已经在严格的进行两班倒生产制度了,至于什么流水线生产,什么计件考核,什么动作细节管理,这些东西煤矿的人早已门清。
哪怕从奏折的字里行间,胤祚也能读出来那些蒙古战俘的非人待遇,齐齐哈尔上空笼罩的煤烟中,都能嗅出来蒙古人的血汗味。
胤祚在床上思量许久,又跑到桌面上写写画画,都没能想出个好主意。
从外地调集人手,不仅兴师动众,遭人猜忌,而且增加了工业人口,意味着各行各业的人口也要增加。
除了不需要更多的农民种粮之外,需要更多的木瓦匠,给工人建住房,需要更多的厨师,喂饱工人,需要更多的衙役,维持治安,甚至需要更多的妓女,在晚上抚慰工人们劳累的心灵。
总而言之,对如今有些人满为患的齐齐哈尔来讲,增加工人人口,是个极低效率的解决问题方式。
那么就只剩下了一条路。
胤祚眼中一亮,拿起关东辽尾,饱蘸浓墨,在宣纸上挥毫作画。
不过片刻,一个大型的蒸汽机就出现在纸上。
这个简陋的蒸汽机只有一个气缸,用导杆连接导轮,气缸中有水,有火在气缸下加热。
蒸汽机的原理完美的跃然于纸上。
胤祚自嘲的一笑,将这张纸揉成一个纸团,丢在地上。
蒸汽机的原理,小孩子都懂,但要亲手做出来却是千难万难。
蒸汽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有个人闲的无聊,就用蒸汽推一个小球玩,完全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只是为了好玩。
这个发明与一个带盖子的锅的唯一区别就是,锅盖是扁平的,而蒸汽球的锅盖是球形的。
制约蒸汽机的最大问题是能效比,通俗的来说,给蒸汽机喂十两银子的木头,蒸汽机能挖出十一两银子的煤,那可以说有使用价值。
而历史上,蒸汽机永远是喂十两银子的木头,挖出一两银子的煤。
为了解决能效比的问题,历史上无数科学家伤透了脑筋,做了无数变革和创新,直到十八世纪中期,才有人将蒸汽机改良完毕,真正赋予其了使用价值。
这个人名叫瓦特。
这个人非常凑巧的,出生在距现在三十九年后,而他的改良蒸汽机则诞生于六十八年之后。
如果活的够久,还是有幸可以见证改良蒸汽机诞生的那一天的。胤祚不由想到。
“王爷,可以用晚膳了。”侍女丫丫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胤祚将笔挂回笔架,揉了揉眉心。
别说他前世只是一个审计员,就算是个工程师,都不一定造的出蒸汽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些。
胤祚起身,活动了下,僵硬的身子,全身的骨头发出一阵噼里啪啦的爆响。
自早上起床之后,胤祚一直将自己关在书房里,连午饭都没吃,彩裳不敢来打扰胤祚,可丫丫这丫头心大,没那么忌讳。
胤祚出门,丫丫担忧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