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期刊的英文版引发风波(1 / 2)

加入书签

就在陆行舟为了超导体实验努力时,国外期刊的退稿邮件也发回来了。

纳拉扬·奥斯曼教授团队研究了快一周,还是没有成功获得石墨烯。

这让他觉得,陆行舟的论文里,很可能少了关键的催化剂。

有可能镁粉中,还添加了别的东西。

可他怎么都想不出到底添加了什么。

冒着被嘲笑的风险,纳拉扬·奥斯曼教授还是给期刊回话,大致意思就是论文不太行, 无法重现实验。

也许存在学术造假的可能。

看见这样的回复,都是人精的编辑哪里不知道出什么问题。

很显然纳拉扬·奥斯曼教授没有重现实验。

遇到了困难,现在想让原作者给出解释,再给他提供点思路。

让他们操作就比较容易了。

一般发表期刊,一次过稿的都比较少。

很大概率都会修改一些细节,问题太多,甚至会要求补充实验数据。

陆行舟现在的制取石墨烯论文,就是需要补充实验数据的这一类。

给了五位知名教授审稿,最后反馈三位审稿人都给出意见,让作者再给出详细数据。

如果是西方的学者,大家可能不会这么严厉。

出了成果,大家都知道这个方法可行,那在划时代成果的作用下,审稿人和期刊也会放低标准,不要求所有数据。

现在谁让陆行舟是东方人呢。

于是陆行舟收到了实验数据不充分,让他补充实验数据,甚至实验详细流程的回复。

“哼,谁稀罕投你们,以后都不给你们投稿了。”陆行舟心中想道。

马上就把邮件给删除了, 就不惯着。

他现在就可以再写几篇重量级论文,而且还要立刻就写。

因为有可能夏工集团那边也有科学家正在用石墨烯薄片研究,所以这次他是和自己人竞争。

没办法,专利公开制造技术共享给其他企业后,都会面临这样的困难。

除非当初他不注册保密专利。

写论文对其他人是难事,对陆行舟来说,现在就和吃饭喝水那样简单。

比如他发现石墨烯薄片打孔,然后按照1.1度方式叠加,就能约束粒子,这种现象形成了新的超导材料。

这就是一篇论文了。

不过这篇论文需要引用国外学者的论文。

毕竟1.1度叠加状态,是别人论文写的。

同样的,将来别人用超导石墨烯,做别的研究,比如将这个成果应用在什么医疗器械或者电池、导线各个方面,写成论文,那就要引用陆行舟的论文。

这都是相互的。

反倒是石墨烯薄片的发现论文,基本不会有人引用,别人短期内都无法重现。

这时候他们看到陆行舟的最新论文,想要做石墨烯超导实验,那就必须来陆行舟这里购买石墨烯薄片。

很多实验室非常赚钱,其实就是靠着出售实验材料赚钱的。

陆行舟可以给自己的石墨烯薄片, 开出天价。

比如一片一平方厘米的薄片收费1万美刀,而要做超导实验, 需要用到大量石墨烯薄片。

一次实验,恐怕就要花费10万美刀。

这就是为什么搞科研费钱,因为各种材料,就需要花钱买啊。

还有研究员的工资,实验室日常开销等等,这些都是成本。

本来陆行舟删除邮件,以为不会有什么事情了。

却是没想到,几天后,当中文期刊发表了他的这篇石墨烯制造的论文,马上引起了一阵讨论,最终风向还对他有些不利。

事情是这样的,中文期刊《物理研究》平时影响因子也就2点左右。

这次拿到了陆行舟重量级论文,好几个顶级教授,知名院士联合推荐。

期刊编辑部认为可以大放异彩。

所以在发布中文期刊后,还刊发了特别版,将论文翻译成英文,准备让外国学者也看看。

让他们知道,夏国也有厉害的科研成果。

这种期刊由于是少有的英文版,编辑部也觉得如果能把外文版期刊推荐给各大实验室,知名大学,有助于扩大夏国科研话语权。

将来可以把中英文期刊当成常态,免费给别人先看,到时候别人觉得这期刊不错,也会花钱订阅。

谁知道这次热脸贴了冷屁股。

有不少学校对于免费发过来的外语期刊,还是稍微有点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刊发的新版。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收了期刊。

有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免费的他们都懒得要。

顶级专家的期刊,谁不是直接发在外文期刊上,谁会中文首发,再转一次?

他们收到就丢在一边,懒得管了。

但是,运营着《科学》期刊的老鹰国科学促进会,从这份英文期刊上却是看到了夏国期刊的野心。

这是来占领他们老家来了啊!

要是真让这期刊做起来,那还了得。

马上开始在期刊上找漏洞,然后准备让媒体狠狠批判一通。

各种奇葩中文期刊,就连外国人都有所耳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