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申鉴(1 / 2)

加入书签

于是刘禅一大早地起身在河畔空旷之处,练习骑射。

清晨时分,汉水薄雾朦胧,远处的阡陌、良田被皆被雾霭所笼罩。

河畔空旷之处,时不时传来一声声的破空声,以及羽林卫等人的喝彩!

说是来武都督战陈仓战事,其实刘禅并没有特别忙,毕竟现在还轮不到大汉陛下亲自上阵杀敌。

只是刘禅怀另外一个目的而已,那就是不想在汉中陪夏侯徽。倒不是刘禅喜新厌旧,而是怀孕后的夏侯徽太过粘人,让刘禅有些招架不住。有时候夫妇分离一些时日,反而关系会更贴近些。

来到武都之后,没有了夏侯徽粘人。刘禅除了批阅政事、战报之外,似乎又有很多闲暇时光,又重新捡起久未练习的骑射。

“嘚!嘚!”

刘禅双脚轻踢马腹,胯下骏马奔驰,右手松开缰绳,反手从将囊中抽出箭矢,搭弓拉弦,侧身瞄准。

“嗖!”破空声乍响,箭矢射中假人胸部,六十步开外,刘禅头也没回地策马向前。

“彩!”

羽林卫等人,鼓掌大喊道。

刘禅轻勒缰绳,胯下骏马顺着冲力,往前又奔驰几步,才缓缓停下。

面对众人的喝彩,刘禅只是摇头轻笑几声,离自己的巅峰时刻,相差甚远啊!当初自己年虽十五,但经历了穿越异变,却能持重弓骑射。现在年纪越长,妻妾渐多,自己精力也进入了巅峰时刻,反而骑射之术一次不如一次。

果然,女人只会影响我射箭的速度!

刘禅翻身下马,将缰绳顺手递给亲卫,朝着董允笑道:“岁越长,射越不精,岂有此理?”

董允颇为开心,抚须说道:“陛下,人之精气有限。近些年,陛下熟读经文,畅晓治国之事,详治行伍之略,已是不易。骑射之术,不进则退,陛下还尚有如此之技,非常人所能为也!”

刘禅用巾帕擦了擦头上的汗水,笑而不语。

刘禅将巾帕交予亲卫,指着李轨,吩咐说道:“文逸,朕在骑射之时,见有数十人在不远的田畔争吵,你且问问怎么回事,若有必要将吏卒唤过去解决。”

“诺!”

董允跟在刘禅身后,好奇问道:“陛下,可是农户械斗?”

刘禅摇了摇头,系上披风,走入亭内,说道:“不知,且先让文逸处置。”

河畔长亭,刘禅跪坐毛毯上,吹拂着微冷的深秋之风,运动后,清醒了精神,又掏出荀悦撰写的《申鉴》一书,翻看起来。

《申鉴》并不长,不过五篇,其言也不过数万字,不过却让刘禅第一眼见了之后,便沉迷其中,手不释卷,倾心钻研。

申鉴何意?乃前鉴既明,后复申之意。

重申何物,让谁为鉴?申两汉之失,让汉帝为鉴。

荀悦在《申鉴》评价了从西汉开国论述到了东汉末年两汉的错误政策,抨击曹操的专权,高呼改革。其言生涩,若不是刘禅身为帝王,并且从后世而来,要不然读起来也是颇为艰难。

看了半响,刘禅长叹了口气,将《申鉴》合上,揉了揉眉间。

他似乎感受到了荀悦撰写《申鉴》时的无奈,自己身处朝廷之中,却无能为力,只能在书中抨击两汉对土地兼并的手足无措,以及东汉末年制度的混乱。

对就是手足无措!作为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西汉根本不知如何应对土地兼并。作为他后继者的东汉也只能对旧制度的缝缝补补,度田都只能在光武在世之时,勉强为之,甚至都做不到西汉武帝时的限田政策。

但自己又能怎么做呢……

董允似乎察觉到刘禅的异样,放下书卷,问道:“陛下为何而叹?”

刘禅指了指《申鉴》,不由起身感慨,说道:“朕为不得见荀仲豫(荀悦)而叹,如此之才,却不闻于世,实为可惜!”

“议两汉之失,呼革兴之要。却不得其主,岂不悲哉!”

“若朕只能继汉之制,却不能革汉制之兴。朕之大汉与后汉之汉,有何区别,即便能中兴,或百年之后亦亡也!”

刘禅直腰按剑,看着滚滚流逝的江水,临江而叹,说道。

不得不说,居其位,忧其思。

时隔八年之后,刘禅再一次发出改制之念的期盼。

不同于八年前,大汉内外交困,人心不安,即便有强烈的改革愿望,但为了北伐也不得不委婉行事。数年间,除了将地方军权、行政权分离,以及将郡功曹任命权回收之外,进行了中央集权,其他的几乎没有大的改变。

而此时的大汉,更具有一股朝气,似乎有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做出大的一些改变。

董允似乎被刘禅的浑身散发的帝王之气而感,迟疑半响,问道:“敢问陛下之意是?”

刘禅转过头去,勾起嘴角,展开双手,霸气说道:“朕之意,无他,唯改制尔!”

这是刘禅除了向诸葛亮外,第一次向外人透露自己的想法。

董允脸色大变,上一个高呼改制的还是王莽,直接改得天下裂变,群雄并起,历经数十年,才由光武中兴。

刘禅看着董允阴晴不定的脸色,笑着问道:“休昭之意?”

董允沉吟良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