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智利有需求(求月票)(1 / 2)
智利以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当年西班牙人在智利作威作福,但为了避免跟其它国家的殖民地冲突,导致其国土就像一个“贪吃蛇”一般绵长的盘踞在东太平洋的沿岸,国土长宽比例更是令人吃惊的达到22:1,开玩笑一样的数字,说出去都没人信。
作为曾经全球经济领域的一颗明星,很多人最为好奇的便是这样犹如“长蛇阵”的领土是怎样形成的,之前说为了避免冲突才是玩笑,真正的原因是在殖民时期,西班牙殖民者最初建立南美时,以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以安第斯山脉为界,划分为两个总督区,分别是拉普拉塔总督区和以利马为首的秘鲁总督区。
在当时,现在的秘鲁就属于秘鲁总督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相隔利马太过于遥远,西班牙人在当地的管理鞭长莫及,自然,在丰厚的物产资源下,很多当地的白人与混血人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要自立王国,把脚下的土地占为己有,他们想把丰厚的物产用自己的双手来开发,而不是最后都将这一切宝物送到遥远的西班牙王室中。
于是,在200年前战争爆发了,如火如荼的征战中,当地人终于打败了劳师远征的西班牙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智利,那个时候智利的领土还没有现在这样长,大概也就只有如今的一半。
国家建立后,智利人并没有安分守己的发展自己的地盘。
相比于其他人种,智利人最大的特点便是混血,既有印第安人好斗的性格,又有欧洲人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准。
因此,他们便开始了新的征程,寻求扩张领土!
然而智利的西边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东边则是高不可攀的安第斯山脉,以那个时候的科技水平来说,无论海战还是山地战他们都打不起,毕竟能在平地上,谁愿意在山里玩自由落体呢?还得面临毒虫毒蛇在暗处的袭击。
智利人也不傻,条条大路通罗马,怎么还不能打开一片天地?
于是,智利人便开始向南北方向讨伐,在北边,是玻利维亚人占有的阿塔卡玛沙漠,虽然荒芜,但这里拥有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能够制造火药的原料硝石,还有能够用来种庄稼的肥料鸟粪。
因为第一次战争积累下巨大的战争财富,比如抢夺来的先进的武器,凭借科技力量上的优势,智利人长驱直入直接打到了秘鲁的首都利马。
秘鲁人也是很识时务的,为了保住国家,秘鲁再不情愿,也不得不将一个省割让给智利,这就是后来被很多国家编入历史课本的重要一易——“硝石战争”。
而在向南方向上,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智利人只能在安第斯山脉西麓前行,最后占领了阿坎人的家园,更与阿根廷平分了南美洲尽头的火山岛。
打仗打到肾上腺素飙升,根本不顾及那么多,一路打下去为止,可等到战征战利后,智利人才发现,他们的领土太过于狭长,不仅从首都圣地亚哥到最近的国家秘鲁首都的时间,就相当于从伦敦到莫斯科的时间。
就连想要制作一份国家地图都变得十分困难,但这样的麻烦,谁也不会太当回事,谁会嫌弃自己国家面积小呢,哪怕多一个礁石也是好的。
事实也证明了战争就是能够赚钱,智利人赖以为生的铜矿,就是他们靠战争打下来的,丘基卡马塔铜矿就位于北部阿塔卡玛大沙漠之中,这是一个令秘鲁人心碎好几代都不能抹平的伤口。
因为战争,智利成为全球铜矿储量最丰富、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笼统的算一下,智利人每创造5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其中就有1美元与铜矿有关;
而智利每出口6美元商品,其中有一半,也就是3美元为铜产品,因为战争带来了铜矿,让智利的经济增速全南美最高,经济水平更是一度达到了全南美最富的程度,但铜矿给智利带来了财富,同时也增加其经济的脆弱性。
因为智利大部分铜矿区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起伏大,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导致植被稀疏,沙漠广布,缺乏人类需求的水资源,这就意味着铜矿挖完了,这个地区没办法重复利用,既不能种地也不能开发景区、房地产,沙漠还是沙漠。
而且铜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随着大规模的开发,铜矿资源量的不断减少,经济缺乏多样性,过分依赖铜矿出口,国内经济会经常受到铜矿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
再加上智利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一次强震对大型铜矿造成的破坏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智利人其实也知道过度依赖铜矿的弊端,他们也做出过努力,比如开发海洋资源。
但效果不好,更重要的是,智利的普通民众似乎对于铜矿养成了依赖性,对于铜以外事业并不感兴趣。
一旦铜矿不再能支撑他们的生活,说不好再次走回老路,靠战争寻找下一个百年的优越生活也不一定。
这也是为什么智利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军事现代化的建设也非常重视。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智利就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不但在南美地区名列前茅,甚至是放眼全世界也堪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