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章两郡变法有六项 登门东方被催婚(1 / 2)

加入书签

变法内容有六项。

一是教育变革,让所有适龄的儿童全部上学,不分男女;从新编纂教科书,课堂内容从以前的四书五经朝多元化发展,分别是文学,术数,格物和武术等科目,并且实行义务教育。

课堂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是所有适龄儿童都可以上的,而大学却需要品学兼优的学生,千里挑一,但能读到大学结业的好处也是不少的,一是不用交学费,二是结业以后,通过考察可以到两郡内各个职能部门去上任。

二是土地变革。李三刀提议,两郡内所有的土地都归两郡内百姓共有,以前的封地之主或是地主之类的家户由地方官府给予其他方面的补偿,封地之主和地主必须服从,若有违抗者,严惩不贷。而空出来的土地分给广大劳苦农民,并且减少赋税,从交给地主的七成变成向官府纳粮三成,这样少了地主之流的剥削,百姓都可以吃饱,也会有余粮,两郡内的贸易也会被推动,税收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襄阳郡下辖七城,耕地二百五十余顷,五万八千余户,二十八万多口;南郡下辖十七城,耕地六百七十余顷,十六万二千余户,七十四万七千多口。

两郡加在一起,耕地面积才和南郡差不多,而人口却要少上数十万,但李三刀相信,在格物堂的先进耕种设备和变法政策的刺激之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在富饶程度上,南阳郡拍马难及,甚至是京城也不例外。

三是户籍变革,当前的户籍管理方式是五户为伍,十户为什,十什为里,十里为亭,十亭为乡。李三刀觉得十分繁琐,索性砍掉了伍、什、里、亭,改为村、乡、县三个层级的管理,并且从新编制户籍,录入人口信息。

四是,鼓励工商和创新,现在的大威朝重儒轻商,所谓四民“士、农、工、商”,读书的、种地的、做工的、经商的,工人是倒数第二等人,商人是最后一等人,社会地位很低。

而李三刀就是要改变这种格局,鼓励人们从事做工劳动和商业贸易,并且在做工和贸易的同时加以创新,用最少的工出尽量多的活,用最少的钱拨动最大的市场。

五是两郡的体制变革,大威朝的各种闲杂机构良多,养了太多的闲人。李三刀的想法就是去掉这些可有可无的机构,让信息传递的途径变短,让这些闲人变作劳动者。

最大的变动就是两郡合为一郡,名为襄南郡,李三刀指定付明达为襄南郡第一任郡守,统筹两郡的经济、建设和农业等方面,郡守下面是原襄阳郡的七县和南郡的十七县,县下面就是乡,乡下面就是各个村了。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量才任用,厉行法治,加强对官员的考核,所有上任官员每个任期都会有考核,不达标者将会降级,甚至是罢免。

第六点是整顿军事,九龙山已经今非昔比,从当初一个小山头的二百多个山贼变成了如今的十五万人马,在李三刀的带领下,连战连胜,已成骄兵。如何管理这些桀骜不驯的骄兵是个难题,不过李三刀参照前世的经验还是总结了几点。

其一是整治军纪,强调教育和法纪相结合的治军之道。

其二是奖励军功,立功者受奖,作战时勇敢杀敌者,杀十人,免去家人当年一成赋税,杀百人免去三年赋税,杀千人为牙将,杀万人为偏将军以此类推,若有牺牲者免去家人十年赋税,并给与大量抚恤。

其三就是以前提到过的隐患,李三刀规划的五个战斗营还要分管戍边,实在是有些浪费资源,经过李三刀和一众统领商议决定,由贺良才出任襄南郡的督尉,将郡内没有在战斗营编制的人马组成卫戍军。贺良才虽为督尉,却没有调拨几个战斗营的权力,除非在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可以向几个战斗营求援。贺良才能文能武,李三刀倒也放心。

当然几个战斗营也不能叫营了,“营”正式更名为“军”。千为营,两营为军,在战争时候,一个营最多也就五千人马,一万人马就可以为军。而九龙山的几大战斗营人数均已数万记,所以“营”这个称号不能再用了。

虎贲军、狼末军、豹魔军、狮吼军、象雄军;陆元忠率领的水师也更名为蛟龙军;而神机营、军机营、军需营、军情处、九龙卫等营由于人数太少,并没有更改,但在级别上来说,还是一样高的。

几大变法内容说完以后,虽有反对的声音,却也不是那么强烈,可见李三刀之前对贺良才的安排起了作用,但也只是做到了九龙山内部声音一致,到底实不实用,还要看施行以后的结果。

毕竟李三刀只是按照前世的经历照搬照抄而已,很多东西超前这个时代太多,李三刀也不知道这个世界的人们能不能接受,能不能适应。不过从之前的各个试点来看,人们的反应都不错,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李三刀知道,他这一举动会触犯很多上层人士的利益,但他却是没有丝毫犹豫,依然坚持。并且吩咐同统领互相传达转告,所有阻挠变法的人员,不管是高官巨擎还是地痞流氓,一律以强制手段制服,态度不可谓不强硬。

会议的最后由众人各抒已见,互相补充,直到深夜才定制出一个基本的章程。

李三刀一拍桌案,站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