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章 命里该着(1 / 3)

加入书签

如果按常规来说,一项新产品的从开发到上市,从来就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从一个想法到最终的成品,中间还需要经历许多个步骤。

正常情况下,新产品开发的第一步,首先是原理的设计。

就拿拉杆旅行箱来说,在产生这样的灵感或启发之后,发明者得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模拟。

要先从力学的角度,来充分证实这种拉杆旅行箱,的确具有比市面上已知的所有产品具有更好的省力效果才行。

做好这一步,接下来,才能到把原理转化为设计图纸。

比如说,拉杆安装的位置和样式,是单只,还是双只?

拉杆要多少尺寸才符合人体工程学?

比方说,拉杆是安装在旅行箱短的一边,还是长的一边?又或者是侧边?

应当如何与旅行箱连接加以固定?

等这些问题确定下来后,还需要精确到箱体、拉杆的每一个零件的尺寸材质。

不但所有的结构细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图纸上,而且除了图形之外,发明者还需要确定每一个零件的各方面性能。

拉杆要承担多大的压力,一个零件要满足多少次使用而不损坏?

这其中的过程里,随着设计图纸的不断改进,需要试制的模型那就海了去了。

总之,永远是不停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

如果几十次迭代的试验就能得到成形设计,去申请专利,那就算效率极高,速度极快的了。

就算经历上百次,上千次的迭代,也不新鲜。

所以说,一项发明从有了想法开始,往往会历时几月甚至几年,才能最终结束研发工作,得出一个相对完美的成形产品。

然后才能量产,正式推向市场。

历史上,真正的拉杆旅行箱发明者——美国飞行员robertplath,也是这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起初,robertplath有了灵感,只是为了自己方便,在一个普通的旅行箱上加了个简单的支架,进行了纯粹的功能性改进。

后来其他空乘人员,尤其是空姐们,看到他的小发明也觉得非常实用,就邀请robertplath也为她们制作行李箱,并且提出是否能改进一下外观。

于是从此,robertplath在飞行之余就做起了拉杆箱,先是卖给空乘人员,后来扩大到其他同事,甚至旅客。

从1987年到1989年,差不多花费了两年的时光,robertplath才因为自己小副业越来越火爆,逐渐意识到这个发明的真正价值。

他便辞掉了飞行员的工作,创办了以铁塔形状为商标,专门售卖拉杆行李箱的品牌travelpro。这家公司也就是咱们共和国老百姓俗称的“美国铁塔”。

此后,伴随着拉杆旅行箱风靡全世界,很多电影中都出现了travelpro拉杆行李箱的身影,travelpro也自此成为了欧美商务人士钟爱的旅行箱品牌。

只是公司好开,产品研发迭代和专利的申请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实际上一直等到了1991年,robertplath才正式申请到手拉杆箱的专利。

那么可想而知,要说有谁能在个把月内就把拉杆旅行箱这项发明原理论证阶段完成。

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整体款式的科学设计,材料的选择认定,那真的已经算是神速了。

远在港城的曾宪梓就做出了这样的奇迹,并且他自己为此深以为傲。

说起来宁卫民还真是没猜错,敢情就在当初他拜托曾宪梓为其寻找拉杆旅行箱的时候,曾宪梓还真的因此受到了强烈的神经触动。

说实话,要不是宁卫民求着帮忙,曾宪梓压根就没想到,世界上居然还有一种安装着毂辘,能让人轻松拉着走的旅行箱。

尽管他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也只是为宁卫民找到了一种美国新秀丽(samsonite)公司生产的带牵引绳的旅行箱,而且售价还高达六百美元一只。

并不是像宁卫民所描述的样子,有个可伸缩拉杆。

可别忘了,他自己就是个经常带着行李箱四处跑的旅客,新秀丽的旅行箱好用不好用,他一目了然。

何况他的公司也是有皮革制品业务的,不久前又刚刚和皮尔卡顿公司达成了战略同盟。

如今他在港城箱包和皮具工厂的代工业务量正在急速扩大,正在考虑扩充生产线和开发一款拳头产品的问题。

他自然而然的就立刻意识到,这种能够省力的旅行箱可是大有可为啊。

太适合经常需要出差的旅客了。

尤其当下国际经济繁荣,跨境商务活动越来越多的大背景下,人们对这种旅行箱的需求绝不会少。

起码在亚洲,一定市场广阔。

因为东方人的身体素质不比西方人,对这种行李箱的渴求,当然也比西方人要大的多。

更别说他还大概估算了一下生产成本。

他发现如果做到和新秀丽公司相同的质地,在港城生产也就二百港元一只,在内地建厂的话成本会更低,一百元港币就足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