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第七十二章 。(1 / 2)

加入书签

朱权心很累, 自认尚且是十五岁的孩子, 还想任性几年而不是立刻开启兄友弟恭模式。

五哥不厚道,欲将父皇抛出的难题祸水东引,可自己从哪去找适合简化字体的人才?

朱权正想着寻借口推脱,却听避无可避的问话声响起。

朱元璋注意到朱橚把目光投向朱权, 就把这种眼神暗示当做一种回答。朱权擅长文学, 是能作为专业人才来答题。

于是,他没有继续为难老五, 而是改问十七子。

“周王近年更喜研究植物,接触的农民比文士更多。十七, 你更喜读诗书,还是你来讲讲谁更合适搞一搞字体简化?”

朱权:别问, 问就是后悔年少轻狂, 把喜好读书的名声传了出去。

父皇问得如此直接, 自己无法避而不答。

具体要怎么回答却有大讲究。既要推荐有真本事的人, 又要避免留下结党之嫌,更要不能得罪了下一任帝王。

俗话说“天子门生”, 如今世人重视师承关系。

简化汉字之后,紧接着就是识字普及。谁是简化字体的负责人,不免成为简化汉字之师,也就注定被推出去代表了某个利益群体。此人选如何能不慎重。

朱权瞬间想到很多方面, 但没有沉默太久就给出了回答。

“儿臣听闻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解缙才德兼备, 私以为其可行简化汉字之事。”

“解缙……”

朱元璋听到此名, 沉吟片刻。

他当然记得解缙, 年仅二十就考中了进士,是才学方面颇有过人之处。

解缙在另一方面更有非常之能,极度敢于针砭时弊。

竟是敢以汉朝的七王之乱对比明朝的藩王制度, 预言洪武帝若行此举恐为将来埋下祸患。①

不止于此,后来更是敢起草《论韩国公冤事状》。

韩国公即李善长,大明开国功勋之一。

朱元璋曾经赞李善长为开国第一功臣。

时迁事移,人总是会变的。昔日功臣,居功自傲。七十多岁的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但为扩建豪宅居然不经皇帝允许,私下向汤和借兵三百。

功勋武将私自调兵,实乃大忌。

李善长说是找人手修房子,从哪里找不行,居然把手伸入军队。哪怕你就觉得士兵用得顺手,为什么不向皇帝请示一句呢?

这种操作简直就是离谱他爹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朱元璋早些年五次三番敲打李善长,岂料对方毫无自省之意。

当听闻汤和上报被借兵的离谱情况,即刻把李善长以欲行谋反的罪名下狱,并且将李家七十几口人全部连坐诛杀。

后来,解缙为王国用代笔,撰写了谏言文书,直言洪武帝对于李家的判决太过残忍。

李善长在明朝建立中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他年事已高,行事糊涂嚣张是真,但远远谈不上谋逆之意。

诛杀功臣及其全家,妻妾子女一个都不放过,未免令天下人寒心。无奈是李家人已经死了,唯愿洪武帝在日后多行仁政,不要再搞严酷刑法。

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解缙的才学,对他说过“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①

然而,再怎么欣赏一个臣子,也不可能真把他当做儿子。即便是亲子,也无法容忍对方啥话都敢讲的疏狂性情。

前年,让解缙辞官,把人给赶走了。命他在民间好好学习几年,再谈入朝为官。

现在回过头去看,究竟是谁错了?

解缙的谏言无不应验。

历史上,藩王之乱发生了。

对于大明开国功勋的诛杀与将那些人全家连坐的手段实太过狠辣,这让明朝君臣关系从一开始就失衡。

什么话最刺耳?

是忠言最为逆耳,是揭破了真相的大实话最叫人难堪。

朱元璋深知错不在解缙。错在自己心胸不够开阔,成不了唐太宗,也就容不下那些直言谏文。

眼下,朱权提名被赶回老家的解缙,还真是敢讲,约等于隐晦指出皇上的错误。

“宁王的这个提议很不错。”

朱元璋给出了明确的定调表态,向朱权投去赞许的一瞥,还露出了欣慰微笑。

这是肯定了朱权的直言不讳,更是向其他人表明自己已经变了,变成一个善于改错的皇帝,

一时间,上书房内气氛看似融洽。

朱权嘴上自谦着连连表示不敢当,背后却已经冒出一层冷汗。

获得来自老爹的微笑式首肯,真的挺吓人的。这种父慈子孝的大场面,他不太想要,每次都是挑战心脏承受力。鬼知道老爹的包容心会持续多久,不是他胆小,是十几年以来都活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之下。

这会,朱权又偷瞄了四哥。

也不知朱棣心里怎么想的,是否对预言藩王会造反的解缙毫无芥蒂。

朱棣捕捉到了来自弟弟的偷瞄,神色温和地微微点头以表肯定,却见朱权回以僵硬的笑容。怎么形容呢?有点像是炸毛的小狐狸。

朱棣无奈,看把弟弟给吓的,自己有那么积威过甚、心口不一吗?如今正值用人之际,既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