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能不能跟领导做哥们?(1 / 3)

加入书签

要让两个好朋友翻脸,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什么?借钱。那最痛心疾首的呢?就是做上下级。别说你们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做回上下级试试?这就像是进入了雷区,一不小心,就踩响了一颗,立即炸得尸骨无存。

认识一对哥们,是真正的发小,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在高中时还效仿电影《古惑仔》,搞个了小结拜,大李是老大,小张是小五。

大李有力气、讲义气,小五人聪明,会说话,两人关系最铁。但大李读书不行,高中毕业就打工,小张则上了个好大学。十几年后,小张回到家乡,做了一家公司的老总,见大李混得不如意,就让他到办公室里做个闲职,也是兄弟的情分。

但这不是这段兄弟情的结局,而是另一个开始。

大李并不懂业务,不会外语,甚至打字也不利索,在公司里没有很明确的职责,无非是有事时跑跑腿打打杂,没事时喝喝茶看看报,也很舒服。但这样是不是太没有存在感了?岂不会被同事们看低了?大李就开始串门聊天了。于是没几天,大家都知道大李与小张是光屁股的朋友,也知道了当年两人在一起的许多趣事,当然也还有许多的“糗事”。

同一部门的同事有了小差错,大李大包大揽,这个,你放一百个心,我跟小张打个招呼,包你没事。或者,这事,我跟小张吱一声,关照一下你们,那也是应该的啊。小张在公司里,走到哪里,所有人都是恭恭敬敬的一声“张总”,大李却时不时会大大咧咧地叫一声“小五”,有时还会拍一下肩膀之类,弄得小张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一脸的尴尬。

半年下来,大家都知道大李是公司的特殊人物,而看小张的眼神呢,也似乎有点怪怪的了。

终于有一次,小张到国外出差了,暂时负责的副总,抓住了大李的一个小错,不依不饶,上纲上线,逼着他在全员大会上做检讨。大李打电话给小张,却怎么也打不通。这时候,大李再迟钝,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愤而辞职。之后碰到同学,大李就大骂小张是如何的不地道。几十年的友谊小船,就这么说翻就翻了。

要说两人有什么错吧,似乎都没大错。小张要不这么做,他那个公司的老总怎么当下去?但大李也没错啊,对老朋友随便点难道不可以吗?朋友之间连调侃几句也不行,那叫什么朋友?这话当然也对,但职场有职场的规则,大李的做法,确实不大聪明。

为什么说大李不聪明,因为他不明白今日的“张总”已不是当年的“小五”,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小张身为公司老总的立场和感受。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草根平民而成为皇帝的人。他当年从一个亭长起事,先是起兵反秦,然后又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最后创立汉朝,登上了皇位,成了汉高祖。

刘邦是个大老粗,他手下的大将,大都是当年从沛县起兵就一直跟着他的那帮小兄弟。他们当年做的是种田、杀猪的行当,甚至有的是流氓无赖,现在成了开国功臣,做了大官,还脱不了当年的脾气。举行宴会时,许多人喝得醉醺醺的,争着吹牛夸耀自己的功劳;兴致来了,就拿起剑来比画几下,顺手砍砍堂上的柱子,斩斩身边的桌椅,互相间吵骂也是常有的事。他们对刘邦也多少有点随意,当年谁不知道谁啊?哥们之间装什么?刘邦这个皇帝做得很“没感觉”,但也没有好办法,这些功臣大将都是跟他打天下的兄弟,他可不能像小张对大李那样把他们给“开”了,也拉不下脸来处罚他们。

这时候,有一个叫叔孙通的儒生主动来找刘邦,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组织一批人来制订一套朝廷礼仪,这事就好办了。

叔孙通为刘邦制订朝仪,其指导思想就是八个字:“尊敬皇帝、约束臣子。”具体的做法,也是八个字:“简洁易学、仪式感强。”他心里很清楚,刘邦搞这一套的目的,就是把皇帝的权威树立起来,把他与老兄弟们的距离拉开。于是,叔孙通杂采夏商周的礼仪与秦朝礼仪,制订了一套相对简单实用的汉朝仪法。叔孙通带着弟子演习了一个多月,然后请刘邦去观摩。刘邦看着叔孙通他们演习了一遍礼仪,放心地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下令实施这套朝仪制度。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元旦,在新修好的长乐宫里,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制度,正式向皇帝朝贺。

天亮之前,谒者领着诸侯大臣们按照一定的次序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到了上朝时间,大臣们按官衔大小,各就各位。从诸侯王以下,大臣们面朝皇帝,俯伏、起立、行礼、就座,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群臣行礼过后,又按礼法摆出酒宴。大臣们一个个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刘邦祝酒。御史在旁监督,连喝酒、敬酒都有特定的规矩。

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往日乱哄哄的朝堂变得尊卑有序、井井有条。刘邦心里大为受用,不觉脱口而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总算找到做皇帝的大好感觉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