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谁说不是呢(1 / 2)
李冬不顾李奶奶的劝阻,跟着李爷爷吃了早饭,就坚持和李爷爷一起去了队部前面的场上集合。
看到李红也在,李冬蹙眉,这家伙,什么都和她攀比做什么?
大队长分派了任务。
今天,每个社员至少要割一亩的麦子。
完成的算十二分,没完成的,算八分。
要是连八分都挣不到的社员,影响了麦收,在预分口粮时就削减预分量。
预分口粮是夏收结束交了公粮后,先分给社员的一部分。
秋收后的分粮,才是彻底结束一年工分的分粮行动。
口粮,是交了公粮和预留种子后剩下的粮食,按照生产队的实际人口平均分配的。
老人孩子和青壮年的口粮基数是不一样的。
并且,口粮分两种。
一种是人头粮,按照每个人该得的总口粮的百分之六十分下去。
一种是工分粮,占总口粮的百分之四十。
按照每个社员的工分总数,参照当年的工分值,兑换给社员。
社员的工分总数,在得了工分粮后有剩余的话,就按照工分值结算钱,这是余粮户。
工分总数少的社员,要想分得够吃的工分粮,就要拿钱给生产队里,或者打欠条赊着,这是倒挂户。
倒给生产队里的钱,是按照当年的粮价来的,比出去买合适。
李奶奶就愿意拿钱出来,买回家里每个人的百分之四十工分粮。
大多数的社员都拿不出钱来,又不想欠钱,就按照自己所得工分分粮,省着点吃。
不够吃了,再去生产队里借。
生产队里年年都扣下大部分人家的百分之四十的粮食,仓库里却年年没有余粮。
不仅因为社员一不够吃的就去生产队里借粮,还因为家里办点什么事就去借钱。
再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费用,不说社员苦,生产队里也空。
再遇到一个心歪的生产队长……
歪了,李冬收回心思,跟着社员排队,在张会计处领了镰刀,下地去了。
到了地头,队长又让分小队,领任务。
李冬忙站在李爷爷身后,她要跟自家人在一起。
李进让也要过来,被李冬拿着镰刀指着他,他只能站住脚。
李红想过来,被她娘给拉住,她爹训她说,
“永宁还没有回来,你跟在大宝身后嘻嘻哈哈像什么话?你给我注意点。”
高老二高老三带着各自的媳妇站在李爷爷身后。
高爷爷当然也站了过来。
这次组队,要求十人一组,李冬这边才七个人。
李红催她爹说她一家三口过去正好合适。
在李进平犹豫间,李家的右舍向家的向老二,带着两个儿子站到了李爷爷旁边。
向家人剩下的人正好十个,组成一队。
李冬对向家三口笑道,“向二伯,向三哥,向四哥。”
父子仨笑着对李冬点点头。
向老大向老二都已经四十多岁了,分别生了两儿两女。
两家的儿子都结了婚。
向老大家的两个闺女已经出嫁了,向老二家的两个闺女一个19岁一个17岁。
19岁的向玉荷今年秋收后嫁人,也来参加夏收了。
向家人口比高家人口多,并且壮劳力也多,还不像高家有个大病号拖累,每年分了工分粮时,都还会有钱进账,算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余粮户。
小队分好了,就是划分地块了。
十亩地看上去很大一片。
李冬只看了一眼就低头带上手套准备割麦子。
高三婶和高二婶分别来到她身边,
“大宝,你能割多少就割多少,别着急,我们割快一点,多带两趟就出来了。”
李冬点点头,她不用嘴说话,用事实说话。
这次左右都有人,李冬不能用空间带麦子走了。
索性就不管捆麦子的事了,反正她捆得也不行,先放着,等军子民子来的时候,叫他俩帮忙。
等到高二婶站起来直腰的时候,发现李冬就在她身后不远。
而且李冬割得还算干净,左右两边没有剩下零碎的麦子。
没想到大宝下地干活也不赖嘛。
李冬在找昨天的感觉,所以她尽量追赶左右两边的高家婶子。
可是,昨天下午那种越累越精神的感觉没了。
但是比起昨天上午刚下地干活的时候,又好上不少。
看来,玉水皮的作用已经发挥出去了。
虽然不能继续排毒了,但她也不打算磨洋工,因为她不能被人看轻了去,特别是不能被三个女知青看轻了去。
何况她还想顺便减减肥。
所以,她很认真。
很认真地割麦子,很认真地偷喝冰镇糖盐水。
很认真的人,割到头了,才发现她是第五个割完一趟的,落在她后面的是李爷爷高爷爷和高二婶高三婶。
她低头继续第二趟。
高二婶高三婶也已经掉头转身了,“大宝,不错呀,十二个工分稳稳的。”
“那是。”
李冬头也不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