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我有一位朋友……(2 / 4)

加入书签

们给糟践成了猪窝,又骚又臭,没办法,杨川只好将它们交给堂邑父去驯养。

杨川特意提醒,如果这七个家伙不听话,可以考虑采用熬鹰的法子,饿上七八天再说,有些毛病绝对不能给惯着……

……

欢乐的日子,往往过得很快。

转眼间,又到春耕时节了。

曹襄、霍去病、李敢几人,隔三差五的回来蹭一顿葱爆羊肉、酸烂肉,然后,便回到各自的‘责任田’里,像大牲口一样干活、训练;

经过去年一年的实战,他们几人负责的‘屯田’上,无论是农业、水利还是养殖技术,都有了很大变化,不再如刚开始那般乱成一锅粥。

杨川筹建起来的几支专业队伍,终于能够派上用场了。

基建队的专门负责搞建设,修桥补路,水利设施,修筑军寨、阁楼等‘工程’,基本都可以拿下了。

而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却还是农垦大队,如今已然成为杨川手里的一张‘王牌’——

这一千多号人的队伍,无论从种子的筛选,到农具的研发、推广和修理,乃至组织春耕、春播和秋收,如今可都是十分专业的。

用杨川自己的话说,专业的事,就该让专业的人去做。

三十万亩土地的耕种,如今采用的耕作方式,基本都是‘大兵团作战+各责任田精耕细作’的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了各类农业人才。

对于杨川的种田模式,霍去病、曹襄等人不明就里,反正就是看着过瘾、舒坦,就、挺激动人心呢。

你想想啊,广袤的田野上,一千多号人分成十多个耕田队,所有的人和牲口实行三班倒,一日一夜即可深耕三五千亩。

然后,浩浩荡荡的奔赴下一块‘屯田’……

而实际上,杨川在内心深处,却是存了一点‘私心’。

他有一个强烈的预感,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一旦等到太学院的事情消停下来,刘彻可能就会让他去戍边屯垦。

而且,卫青也曾流露过这般想法。

故而,他就想着尽快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垦荒模式,顺便培养一批专业的农耕人才……

……

当封地和屯田的春耕如火如荼时,靠近渭水大坝,杨川家的一座独门大院里,十七八座冶炼炉日夜红火,蓝汪汪的火苗里,插满了各种精铁零件;

野战营的三百多名将士,没日没夜的冶炼精钢,打制犁铧、耧脚、铁锹、锯子、斧头等。

另外,在阿木、阿麦等二十名半大小子的带领下,两三百工匠也没日没夜的忙碌,在十几架‘简易车床’的帮助下,制作出大量的农具零件;

然后,由一队人专门将其拼装起来,交给运输队的人,源源不断的送到各个‘责任田’里去。

水力风囊,水力锻锤,水力带动的锯子,水力钻孔机等‘自动化设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让杨川家的‘农机加工厂’一跃而成为仅次于大匠作的金窝窝。

没办法,原先的二十万亩田地,加上皇帝后面又追加下来的十万亩土地,简直能把人愁死。

三十万亩土地啊。

加上一些山林、沼泽、乱石滩和无法种植庄稼的地块,差不多有方圆两百里之地……

杨川都有一种错觉,他和霍去病、曹襄几人,如今都快成专司种田的县令了。

此外,桃李相报,桑弘羊为了在太学院的事情上不被排挤出去,竟然将大农令的一些农具加工的活儿,转手就转包给了杨川。

光这一项,杨川轻轻松松就能挣个五六万金;这还不算蜀中卓氏等狗大户们送来的精铁,真正是‘价廉物美’,简直就跟白捡的差不多。

只能说,权力的味道,真特娘的鲜美!

杨川的庄子上,来往的客人络绎不绝,全都是长安城方向来的贵人,不是侯府的主人,便是权高位重的公卿大老爷。

这些人都是来送礼的,有的送金子,有的送粮食,有的送牛羊牲口;其中,公孙弘兑现自己的承诺,送来两千名仆役。

“杨川,看看这两千人牲口,可还满意?”

在杨川这里,拿到太学院十二座阁楼的‘产权’后,这位大汉丞相心情很好,亲自押送两千人牲口来到杨川家。

杨川放眼望去,只见这两千‘人牲口’的年纪都不大,约莫都在二十岁左右;其中,年纪最小的甚至才十二三岁,瘦的跟豆芽菜似的;

杨川的脸上渐渐阴冷下来,淡然说道:“公孙丞相,伱给被别人家的府上掺沙子,我懒得理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