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不喜(1 / 2)
李杰洗漱完,精神抖擞的走出房间。
此时堂屋的桌上已经摆好了饭菜,韩母看到儿子出来笑眯眯的说道。
“饿了吧,来,快点过来吃饭。”
李杰依言坐下,没有先拿起筷子,而是拿起桌上摆着的布包,他很好奇莲姐会送什么东西给自己。
其实他之所以出手帮助莲姐,一方面是看在破烂候的面子上,另一方面是因为老人的身体状况实在太糟糕了,他只是想着让老人辞世之前能够减轻一些痛苦,并没有想着要什么回报。
毕竟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而已,顶多就是暴露一点自己懂得医理的事实,但是暴露的也不多。
先不说老人和破烂候不会四处声张,即便他们说了,也影响不了大局,李杰完全可以推到古籍上。
至于能不能找到出处,那就不是李杰的问题了,十年期间被毁坏的古籍数不胜数,根本就不要担心查证的问题。
解开布包,神秘礼物终于露出真容,原来是一件黄花梨材质的贴盒。
贴盒,又名拜帖盒,拜匣,这东西主要使用群体是古代的官员、士绅、文人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这些人互相之间正式拜访,是有着一套完整的流程。
并不是说今天想起来要去拜访就能直接上门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地方官进京了,想要拜访一下高级官员。
首先,他第一件要做的便是投上拜帖,上面写有自己的名字以及功名官衔等等信息,而后交由主家的门房代为通传。
受访者会根据拜帖上的信息决定是否接见此人,而后再由门房或者仆从通知拜访者,告知某某天某某时辰接见拜访者。
拜帖最早起源于汉代,是古代官员士绅之间交际时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作为交际时的第一道程序,拜帖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个人的脸面,为了更庄重,更考究,拜帖肯定不能出现折痕或者其他有损拜帖的痕迹。
所以,通常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拜访者,都会用一个专门的小木盒来放置拜帖,一方面是为了以示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
不论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人都非常注重个人的颜面,于是贴盒这一个小小的物件就衍生出了很多品类。
身份地位高的人,他们所用贴盒的材质基本上都是名贵木材,比如紫檀、黄花梨、金丝楠木、乌木等,亦有玉、珐琅等名贵材料制成的。
不仅材料名贵,盒面上的装饰也是体现个人实力的点,刻上精美的图案,镶嵌名贵的宝石等等,都是美化贴盒的手段。
一些大人物所用的贴盒放到现代,往往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摆在眼前的这个贴盒从材质来看,无疑是一件高档货,联想到剧中破烂候手上的那件贴盒,李杰暗道。
‘难道这就是有着乾隆亲笔的那件贴盒?’
“一件破盒子有什么好看的,还不赶紧吃饭。”韩母瞥了一眼盒子,嘀咕道。
“妈,您别瞧这盒子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却是另有门道。”
李杰笑着摇了摇头,随即打开盒子上的搭扣,掀开盒子。
果不其然,盒子里面确实另有乾坤,盒底的材料和外面的不一样,用的是金丝楠木,上面刻着几行字。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予独爱出淤泥而不染。’
落款是‘长春居士’,字的两边还另外雕刻着两朵荷花。
“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件盒子而已,而且还这么旧。”韩母不以为意道。
李杰轻轻的点了点头,没有强行解释这个贴盒上面刻着乾隆亲笔。
‘长春居士’是乾隆即位之前,他爹雍正赐给乾隆的号,他爹雍正也有个号叫‘春晓’,乾隆登基后皇后在紫禁城住的是长春宫,在圆明园住的地方是长春仙馆。
乾隆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喜欢攀比,尤其是和优秀的人攀比,他这辈子最佩服的就是他的爷爷康熙。
众所周知,乾隆六下江南,好巧不巧,康熙也是六下江南。
虽然乾隆不敢在下江南次数上超过爷爷康熙,但是有一点绝对是远远超过,根据文献记载,乾隆六下江南,次次花钱如流水,经过统计,各项花费高达2000多万两白银。
倘若这件事情发生在宋明,那些言官不得把皇帝喷的‘狗血淋头’,但是时代变了,在怨愤你也得给我忍着。
除了六下江南之外,还有一点也可以昭示乾隆的攀比心理。
历史上从未有一个皇帝像乾隆一样给古字画盖章,乾隆是有名的盖章狂魔,凡是经过他手的字画基本上很难逃脱被盖章的命运。
而写越好的东西盖得越多,比如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与父并称‘二王’)的《中秋贴》,上面总共才三十多个字,然而乾隆却在上面盖了八十多个章。
除了盖章,他还喜欢在名作上题字。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同样没能逃过他的魔爪,一副28个字的《快学时情贴》,乾隆在上面居然留了73次题跋。
堪称可怕!
倘若‘二王’泉下有知,他俩的棺材板绝对是压不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