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七章 兵临城下(1 / 2)

加入书签

雄州,又名瓦桥关。

后周显德年间,周世宗挥师北上,仅仅四十二天,便兵不血刃,连取三关二州。

三关,即瓦桥关(雄州)、益津关(霸州)、淤口关(信安军)。

雄州、霸州、信安防线以北,地势日趋抬升,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山中关隘多为契丹南下的冲要之地。

唐以前,历朝皆是以山中长城为防御圈,拒胡人于塞北。

然而,自石敬瑭割让燕云之地后,燕山周围的要塞尽入契丹人之手,自此,战略的主动权也就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自宋太祖起,宋朝历代皇帝无不希望收复幽云之地。

只可惜,大宋战神两次北伐,尽皆失败,惨烈的代价,也让宋朝君臣明白,幽云之地不是那么好收复的。

而后,宋朝君臣的注意力便放到了雄州、霸州、信安防线上,转攻为守,以拒马河为界,在山脚的平原地区修建了一道‘水长城’。

虽然修建‘水长城’的代价很大,但不得不承认,‘水长城’确实是有效果的。

凭借水塘之险,可以有效的降低契丹骑兵的机动性。

五月二十三日。

契丹大军兵临瓦桥关,旌旗招展,放眼望去,浩浩乎不知其远也。

雄州城墙上,张昭远望着浩浩荡荡的契丹大军,眼中不禁露出几分忧色。

契丹人是有备而来啊!

看看那些成建制的攻城器械,说明契丹人并不是准备薅一把羊毛就走。

张昭远是宋初大将张凝之子,张凝是太宗的潜邸旧臣之一,素有骁勇。

景德年间,辽军南下,张凝父子和杨延昭为先锋,各领精兵分守地方,此战中,张凝部大胜辽军,缴获契丹兵马器物数以万计。

战后,张凝因功获封殿前都虞侯。(殿前司统兵官,仅次于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作为名将之子,张昭远亦是不坠将门子弟风范,勇武过人,历有战功,是边地知名的将领之一。

(PS:宋朝重文轻武是不假,不过宋朝君臣也不是傻瓜蛋,似雄州这等边防重镇,历任知州基本都是武臣,自建隆二年(961)到宣和六年(1124),雄州52任知州中,武臣49人,文臣2人,1人文武不祥)

“将军,有令使入城!”

就在张昭远暗思该如何御敌之时,一名亲兵匆匆跑到塔楼。

“何人传信?”

亲兵道:“是小杨将军。”

小杨将军?

前线之中,能称之为小杨将军的,唯有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一人。

“走!”

言罢,张昭远抬起步子,径直向着城中官衙疾行而去。

不一会儿,他便看到了故人之后。

“见过将军!”

知州,虽然是文臣编制,但张昭远仍是喜欢旁人称他为将军,这一点,杨文广当然是知道的。

“总帅有何使令?”

张昭远摆了摆手,示意杨文广无需多礼。

军情紧急,此刻他迫切的想要知道王德用打算如何破敌。

契丹人来势汹汹,据探马回报,城外的大军至少有十万之数,而且,霸州下属的永清县已被契丹人占领。

永清,虽然不是战略要地,但占据了永清,也就意味着切断了霸州和雄州的联线。

如果契丹另一路大军在渡过了御河,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总帅有令,命将军于未时末(下午三点),率军出城突袭契丹大营!”

此话一出,张昭远心中巨震。

如果传信的人不是杨文广,他多半会当场发飙,直接命亲兵将其拿下。

城外十几万契丹大军难道是摆设不成?

城内驻军,总共不过四万人左右。

四万兵力,用来守城已然有点捉襟见肘,还要主动出击?

以四万对十几万,拿什么打?

拿头打?

下一秒,张昭远脸色一沉,目光锐利的扫视着杨文广。

总帅到底想要做什么?

公报私仇?

将门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景德年间,契丹大军南下时,王德用之父王超欲揽兵自用,只是,以杨延昭、张凝为首的将官们却认为,聚兵一处,实非良策。

最终,王超的计划没能成行,杨延昭、张凝等人各领5000兵马,分别驻防于保州、遂城等地。

那一战,王超先是建议被否,而后,杨延昭、张凝又立下战功,打那之后,王氏和张氏的关系便渐渐疏远。

也正因为如此,张昭远才会觉得,王德用的命令是不是故意的?

故意让他去送死!

“将军,时间紧迫,还请早做准备。”

听到这话,张昭远顿时炸毛了,目光凶狠的瞪着杨文广。

另一边,杨文广看到张昭远的动作,亦是一步不退的盯着对方。

虽然他理解张昭远的心态,易地而处,如果换做是自己,他多半也无法接受这样的命令。

但这命令,并不是让张昭远送死。

而是立功来着!

此刻,先遣部队已经携着雷火弹就位,只待时间一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