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该背的锅还是要背的(1 / 2)

加入书签

“范雍?”

此人的能力倒是不错,屁股也没歪,除了保障后勤之外,曹倩出使吐蕃时,他也尽了力。

连立两功,确实该好好佳赏。

“任满之后,便将他调入三司,任三司副使好了。”

如今,三司衙门中丁党的人比较多,虽然李杰不担心丁谓篡权,但老是让丁党占据如此之多的要职,也不是一回事。

而范雍并非丁谓一党,由他出任三司副使,等于变相的削减了丁谓一党的势力。

另外,李杰也有意将茶法改革的事,交给范雍督办。

至于,先前负责督办的王钦若,他则是另有他用。

待到曹韦归朝,李杰准备让他进入两府,担任枢密副使一职。

将曹韦安在枢密副使的位置,其实也不算突兀,早在天禧四年,曹韦便任过签枢密院事。

签枢密院事,其职责本就是枢密使的副手之一,地位等同于枢密副使。

之所以不直接叫枢密副使,而是叫签枢密院事,完全是因为资历的缘故。

似同知枢密院事、签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等等,都是枢密院的二把手。

而这,也是宋朝体制的优势之一。

如果某某官员,能力足够,但资历却不够,便可以用这等方式破格提拔。

如权某某、同某某官,都在此类。

讲究的便是一个灵活。

“任三司副使?”

听到这话,刘娥不禁有些意外。

之前三司衙门多是丁谓党羽,官家不仅没有改变的意思,反而将祖士衡推向了三司首官的位置。

而现在,官家却要让范雍担任三司副使。

难不成是丁谓等人犯了什么错?

另一边,看到刘娥眼中的疑惑,李杰便从胸前掏出了一份书信。

“大娘娘,你先看看这封书信。”

“嗯?”

看到书信的封面,刘娥一眼就认出了上面的字迹。

这是寇准的笔迹!

信,确实是寇准寄过来的,而且走的是加急渠道,没有经过通进司衙门,直接转呈到了宫中。

这渠道是李杰刻意给寇准留的,本来,这渠道是为了科举改制的事留的。

不过,这封信的内容和科举改制却没什么关系,反而和三司衙门有关。

寇准也不知道从哪里收到了风声,知道了三司衙门准备在折支一事上做点文章。

然后,他便书信一封,将此事捅到了李杰面前。

虽然折支的事不是李杰授意的,但折支比例提高确实能够缓解一下明年的财政。

所以,对于此事,李杰是准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只是,现在嘛,他却不好这么做了。

看完信中的内容,刘娥哑然道。

“这祖士衡,倒是个人才,竟然能想出这等办法。”

这话看起来像是夸赞,但若是结合刘娥的语气,则是另外一番味道。

显然,刘娥心中是不怎么赞同此事的。

国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是国朝治理天下的根基,动了他们的利益,岂不是和国策背道而驰?

紧接着,刘娥目光一转,问起了李杰的意思。

“官家打算怎么处置?”

“祖士衡本就是权三司使,明年若是非议太过,便让他出知地方吧。”

折支的事,李杰并不准备即刻纠正。

继续执行折支,倒不是因为李杰缺钱,他只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试一试士大夫的成色。

再过不久,他会让皇城司散布一些‘国事艰难’的舆论。

士大夫不是自觉与天子共治天下吗?

作为主人翁之一,家里遇到困难了,是不是应该一起节衣缩食?

如果连这点意识都没有,还妄谈共治天下?

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这种人,不配谈论这些。

“咱们是不是缺钱了?”

刘娥闻言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合不合理,而是担心起了财政。

六月份的时候,刘娥便将内库的管理权移正式交给了李杰,从那之后,她便不怎么关注内库的事了。

可仔细一想,又不太对,移交内库的时候,内库里的钱虽然谈不上丰盈,但也绝对算不上短缺。

哪怕加上西北的战事,以及战后的犒赏,也该余下不少钱才是。

“内库余钱还有很多,不缺钱。”

“那折支的事?”

“是这样。”

说着,李杰开始讲解出其中的用意。

听完这段讲述,刘娥迟迟没有回过神来,她有点转不过来弯,为何要这么做?

试探这事,有必要吗?

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岂不是动摇国本?

其实,刘娥不懂也很正常,毕竟她深受真宗的影响,而真宗又深受太宗影响。

重文抑武,是赵宋一脉相承的基本国策。

历经三朝,到了刘娥这里,她自然觉得这是应该的,是真理,是不可动摇的祖宗法度。

但刘娥显然不知道,重文抑武会结出什么样的恶果。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宋朝边事不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