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排除一切不可能,便是唯一的答案(1 / 2)
如果杨滞继续刨根问底,卢纹秋又对他没有设防,他很可能从卢纹秋游学一事上也发现端倪,在她追查卢纹秋失忆一事时从中使坏。 宁敞的警觉意识极强,杨滞的话刚落,她就抢在卢纹秋之前说:“卢少将军是为了山河永固,家国大义,二小姐和整个卢府自然是鼎力支持的。纵使再不忍,也知道舍小家为大国的道理,断不会使性子。” 卢纹秋似是回想起了她兄长刚刚及冠的时候。 那时的她虽年幼懵懂,但隐隐中也预感到了兄长此去军营是吉凶难料,以后相见不知几时。 她确实如宁敞所说没有任性,不让兄长走,而是躲在门背后,默默目送着兄长骑着马疾驰而去,压下了所有不舍。 因为府里的人都说,兄长识大体,顾大局,有鸿鹄之志,将来定能建功立业,振兴家族,于青史留名。 父亲也说,兄长年纪虽轻,却明辨事理,心怀家国,是济世良才,小小的卢府不是他施展拳脚之地。外面天高海阔,才是蛟龙翻腾的地方。他们不应该只顾小家团圆,将兄长禁锢在方寸之隅。 所以她虽心有不舍,还是为兄长感到高兴和骄傲的。 她年幼,又是女子,不能为卢府增添荣光。兄长终是替她尽了力,偿了心愿。 宁敞的话让卢纹秋觉得她很了解自己。虽然不知道宁敞是怎么知道自己当时的想法的,她还是附和了一句:“这位姑娘所言不错。我知兄长宏愿,又岂会矫揉不舍,成为他的羁绊。” 杨滞有些愤懑,本想从卢纹秋这里套出点她的事情,说不定在她兄长参军这一年,在她身上也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 没想到被宁敞横插了一脚,什么都没探到。 他客套了一句:“卢姑娘那时年岁应是不大,却有这般见识,难得。” 谁知卢纹秋面带怅惘地说:“十三岁,也不小了……只恨我非男儿身,不能随兄长入军营,帮衬左右。若是我再争气些,学些兵史谋略,替兄长分析局势,他也不至于无可信之人,惨遭被俘。” 卢纹秋的话说得恳切,令人动容。 只是杨滞的注意点在她说的“十三岁”这个信息上。 少将军十六岁及冠参军,那时卢纹秋十三岁。如此说来,卢纹秋与她兄长只差三岁。 她当时虽想随兄参军,却力不能及,时至今日都满是遗憾,可见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想要替兄长分忧的心愿该有多强烈。 而她力不能及的原因除了身为女子不能参军之外,就是年纪尚不足够。像他兄长勇武才干,也都是等到及冠了才参的军。 如果性别不是障碍,可以女扮男装的话……只要到了及冠年龄,也就可以去参军了。 原来杨滞还曾困惑,因为他在对卢纹秋使用探悉读心术时,因为江枫的阻断,看到的是卢纹秋重要过往的某些片段,画面甚至有些模糊,时间先后也难以确定。 但杨滞当时从那些记忆碎片里看到了一个和卢纹秋长相别无二致,但是却是男子装束的一个人。 起初杨滞乍一眼还将那人错认成了卢纹秋,因为长得实在是太像了。 卢纹秋有个兄长,系一母同胞,杨滞就下意识地以为那是她的哥哥。毕竟兄妹长相酷似,也并不罕见。 只是他忽略了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那人实际上不是卢纹秋的兄长,而是女扮男装的她。 如此,就能解释为什么他会在卢纹秋的记忆片段里看到有关军营的画面了。 也是,卢纹秋和她兄长又不是双胞胎,再相似也不至于雌雄难辨。 而且杨滞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使用秘术窥探的是卢纹秋的记忆,记忆里不可能没有她本人。 而他看到的几段记忆碎片里出现的是和卢纹秋长相相似的男子和另一名男子在军营里同吃同住、研习兵法、指点山河、对坐煮酒和战场杀敌的场面。 杨滞本以为他所见的是卢少将军和他的某位相交甚好的袍泽兄弟,两人是至交好友的关系。 他之所以会在卢纹秋的深刻记忆里看到他兄长和其好友的场景,是因为卢纹秋还无法接受兄长英年早逝这件事。 杨滞原以为卢纹秋的遗憾会和她的兄长有关。 现在看来这个猜想漏洞很多,根本站不住脚。 不说对于卢纹秋来说重要的记忆里竟然没有出现她自己,单是在她记忆里居然会出现她兄长和另一挚友往日相交的画面就不可能。 因为军营纪律森严,不容探视。她的兄长刚开始并不得志,后来忙着操练、四处征战,根本无暇回家探望。 卢纹秋自从与兄长在他及冠出发参军那一日别后,应未曾再见,在她的记忆里又怎么会有她兄长在军营里的样子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卢纹秋曾潜入军营看望过他兄长,知道他兄长有一位挚友,也不会对他们二人间的交往了解得如此清晰,甚至具象到一朝一暮。 这么看来,他看到的那个男子定是卢纹秋女扮男装的样子。 在某一个记忆片段里,杨滞听到有一个侍卫曾对着女扮男装的卢纹秋唤“卢少将军”,而那些场景里从未出现过卢纹秋的兄长。 莫非……根本没有什么挣脱敌营的兄长,卢纹秋的兄长早在他十九岁遇敌袭被俘后就身陨了。 一直以来,都是卢纹秋冒名顶替,女扮男装,李代桃僵。 那些威震一时的功绩,也是卢纹秋得来的…… 尽管这个结论惊世骇俗,让人难以置信,但是排除了一切的不可能,剩下那个看似再怎么不可能的也就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杨滞这时才知道自己原来的猜想是多么自以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