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5章 弊在一时,利在千秋(1 / 2)

加入书签

军票之策好或不好,看分怎么看。

如果单纯的实行军票之策,绝对是一个馊得不能再馊的主意!

上层人觉得,军票之策可以杜绝中层将领,对大头兵的剥削,以此之法,可保证大头兵们的忠心。

因为大唐实行的府兵制,除了玄甲军之外,并没有完全脱产的职业兵丁。

有战时便战,无战时便农。

可以说,大唐的兵丁大部分时间都在务农。

他们需要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生活。

府兵制看似是一个能够维护统治的方法,实际上,也是迫于无奈。

南北朝之后,中原人口急剧下降,家家户户的就那么一两个壮劳力。

壮劳力都去打仗了,谁来耕种?

尤其是关中!

早几年,到了农忙的时候,在田亩上放眼望去,几乎看不见几个男子,大部分都是妇人!

不是因为男人少,而是因为,男人差不多都快死光了!

杨坚统一天下之前,中原之地足足乱战了两百年!

登基之后,他倒是制定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

可惜,他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短命王朝。

不到四十年,能繁衍出多少人口?

隋末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七十二路烟尘,听起来威风凛凛,有哪一个不是用人命堆起来?

正是由于壮劳力的不足,产生了府兵制。

因此,府兵制实则是劳动力稀缺下的无奈之举。

自北周开始,一直到大唐盛世,府兵制已经到达巅峰。

起初的优点渐渐消失,弊端早已显露无疑!

大部分时间都在农忙,意味着需要发给将士们的饷银饷粮,就要相对少得多。

其中的可操作性空间,就更大了...

单从吏治清廉和军方战力的角度上看,军票之策简直完美无缺!

大头兵能够直接用军票,换取生活物资,总好过领取不足额的饷银,以及发霉的饷粮...

但是,一个帝国的持续发展,并非只看吏治和军制。

人数最多的,终究是老百姓...

来到后殿的李二,摘下通天冠,坐下来闭目沉思。

长孙皇后对李承乾耳语了几句,李承乾连忙让刘瑾搬个瓷墩,坐在李二跟前,一副受教的模样。

“本宫乏了,都随本宫去紫宸殿!”

长孙皇后慵懒的说了一声,将地方腾给父子俩。

只留下刘瑾一人,在后殿伺候着。

她是一个极度聪明的女人,即便不受重视的诗词歌赋,也是信手拈来。

在没当皇后之前,帮着李二处理政务军务,是时常的事情。

她何尝看不出,军票之策有着偌大的弊端呢?

显然,年轻的李承乾,是看不透其中门道的,让皇帝来说,总好过,她这个不得干政的皇后来讲。

所有人走后,李二开口道:“承乾,于你而言,军票之策如何?”

自李承乾观政以来,这种考校时有发生。

李承乾也习惯了,早早就打好了腹稿。

“弊在一时,利在千秋!”

这八个字一出口,李二的脸上,蒙起一层明显的怒意!

“不过,一切都要建立在,军票之策只可短期推行的基础之上!”

李二脸上的怒色,如潮水般退去。

这句话,算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细细讲来。”

李承乾笑道:“除了柳大哥那边的人手之外,知晓推广纸币的人,总共也没几个,魏师傅不知晓,却一力支持军票之策,乃是为了扫清吏治,戴师父知晓,却一语不发,乃是因为军票之策干系重大...此法可行,却不能长久,这是儿臣的一点浅见。”

李二这才睁开双眼。

他看了李承乾片刻,问道:“为何不可长久?”

李承乾略一沉吟,道:“待朝中诸位老帅致仕,父皇定会以军事学院出身之将领,取代当年那些追随老帅们打天下的故旧,或许,可以给他们足够体面的赏赐,以此为基,扫清府兵制,势在必行!”

李二眼中已经有了些许笑意。

“继续讲来!”

“如今,军票之策可暂避军中贪腐之事,可待天下兵将彻底与农事割裂,那么军票之策,反倒会成为贪腐之源,欺压百姓之毒瘤!”

“因此,军票之策必与府兵制相伴而行,府兵制衰微,那么军票之策,定要扫除!否则,贪腐之事便不在军中,而在军民之间!”

李二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段日子没有白白观政,想得已经足够深入。”

李承乾有些兴奋。

不管身份多高,多聪明的人,得到老子的夸奖,都会忍不住傻笑。

他接着说起心中的想法。

“柳大哥此举,固然会令中层将领有所微辞,不过,老帅们尚在,虎威犹存,一力弹压之下,再加之军事学院出身的年轻将领在旁策应,若不想失了兵权,那些中层将领只得忍气吞声,此乃其一!”

“以江南为根本,推行纸币阻力重重,万事都需要让百姓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而府兵闲时,亦是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