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第三十四章-小护士讲防疫8(0.1)(1 / 2)

加入书签

2经飞沫核传播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

3.经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胞,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性作用。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传播广泛,发病率高;2冬春季节高发;3少年儿童多见;4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5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水源被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所致,也可因粪便、污物污染水源所致。

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见,但在广大农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

经饮水传播疾病历史上已有多次记载,如1854年英国伦敦发生霍乱流行。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抵抗力、饮水卫生管理等。

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2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性别的差异;3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4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不断。

经疫水传播

当人们接触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小、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

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1病人有接触疫水史;2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3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4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发生。

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的方式。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受病原体污染时,可引起传染病的传播。

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

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可含有结核杆菌。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门菌。当人们食用后可被感染。

2.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水果、蔬菜等只是机械地携带病原体,其数量不再增多。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馅等在适宜的温度下病原体可大量繁殖,人们食用后可感染而发病。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1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进食者不发病;2患者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3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4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经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通常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两种。

1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

2 间接接触传播

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门把手、电话柄等所造成的传播,故将此种传播方式又称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间接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与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一般很少造成流行,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2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3在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4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发生。[1]

经节肢动物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亦称虫媒传播,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

1.机械性携带: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