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为远嫁忧伤的女孩(1 / 3)

加入书签

小晴说到远嫁,担心远嫁受欺负,嘴上虽然这么说,但是脸上却是挂着,即将步入婚姻的欣喜。

我就是远嫁,为了能当上城里,找了一个省城的婆婆,远离生养我的父母,只身在飘扬不定的婚姻里赴汤蹈火,深知其中的酸楚。

恋爱是美好的,因为男女双方见面只是约会,再见面之前都会把自己收拾一番,就连言行和习惯也会蒙上一层曼妙的面纱,彼此双方看到的更多是情人的优点。

但是婚姻不同,从进入婚姻的那一刻,夫妻两人就开始慢慢地袒露出面纱之外的东西,如果不想离婚只能相互适应,然而对于远嫁的一方来说,仿佛是个外来者。

如果婆家人真的把远嫁的一方当作是家人,包容,接纳还好,最怕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习惯不同,想法不一,受委屈的还是远嫁的人。

如果小晴要的人真是徐总,我有点替小晴担忧。

徐总的老家是个偏远县城的农村,徐父徐母现在的居住环境我了解,但是仅凭方萍回去了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回去了,就看得出,不仅是家庭硬件落后,徐父徐母对儿媳妇应该也不怎么热情,更或者是很冷淡。

我就是出生于农村,有几个发小也在大城市里定居,那些每年都能让儿媳妇回家过年的婆婆的。

有些农村的婆婆虽然没有文化,也没有钱,但是很会做人。比如说,有些婆婆没有钱,但是让儿媳妇感觉很有心,自己家下的土鸡蛋从来不舍得吃,一个个攥起来,送给城里的孙子,亲家,儿媳妇。让儿媳妇觉得自己是真心想着她。

还有的婆婆家,家里都是挖个大坑当茅厕,每当儿媳妇回来时,就会准备上崭新干净的塑料桶,大冷的天给儿媳,孙子端屎端尿。虽然还是没有城里如厕方便,但是比起简陋的茅厕,儿媳妇也会觉得自己被公婆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呵护。

当然,有很多公婆只做过一次,就被有教养的儿媳妇婉拒了。但是婆媳之间的关系,能否长久的和睦,关键就在于双方之间的互相尊敬。

方萍是位人民教师,面对老人应该有基本的尊敬之礼,所以我觉得方萍之所以不回丈夫徐总的老家过年,不仅仅是方萍矫情,恐怕徐总一家对儿媳妇也不怎么亲热。

想到这里,我试探着跟小晴说:“远嫁不远嫁,还是要看公婆家的家风,这个比钱重要多了。”

小晴犹豫了片刻问:“姐,你说的这个家风指的是什么?是赚钱的能力,还是怎么着?”

在这之前小晴常常笑话我没文化,她有文化,竟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家风,我趁机酸了一下小晴说:“你这个名校毕业的竟然不知道家风?!”

还没等小晴说话,前台的小雅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的,冷嘲热讽地说:“吖,还有你小晴不知道的事情。你们双一流大学毕业的不都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吗?”

小晴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嗔怪地笑着说:“你小心眼儿了是吧?!趁机报复我。”

小晴虽然是双一流大学毕业,但是出生自偏远的农村,对家风这个事情不理解正常,就像我刚在城里参加工作时也不懂得这些。

我并不是鄙视农民,我本就是农民出身,父母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多数是跟黄土地,种子,粮食打交道,关于社交,教育的事情,一概不管,孩子除了玩就是一门心思只知道学习。

小晴能考入双一流大学,一看就是属于后者。

小雅站到小晴跟前,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学着小晴以往趾高气昂的态度说:“哟,你这一过年回来,神态柔情似水,穿衣打扮也贤惠了,今儿又问一雁姐家风,跟我们说实话,是不是打算跟男朋友结婚了。”

小晴哄着小雅说:“是是是,到时候你可要参加我的婚礼,给我随个大红包。”

小雅不屑地笑着说:“你这会儿知道我们这些不知名学校毕业的同事的重要性了?”

小晴因为自己的高学历,在公司里接人待物,常常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一等人是公司里的高管,二等人是跟她一样毕业于名校或是家境殷实的本地人,三等人就是我和小雅这样的,不是公司的领导,也没有什么好的背景,在公司里螺丝钉一样的存在。

这种人有自己的优点,懂得察言观色,运气好的能及时获利,但是也有自身的缺点,没有长久的朋友,就算能维持长久利益关系的朋友也没有。

等到遇上红白喜事,需要人手捧场的时候,能够到场的人自然少之又少。

小晴假若真要跟徐总结婚,公司里的高管铁定是不会参加的,不过红包还是要包的,她眼里的二等人,也会参加,但是会带着有色眼睛看小晴的人品。

今天小晴小晴能跟我和小雅和和气气地说话,多半是不想自己结婚的时候不冷场,想要我们凑凑人数,充充门面。

小晴放下手里的工具,亲昵地挎着小雅说:“小妹妹,我脾气不好,常常爱着急,以后我改,你跟一雁姐来见证好不好?”

小雅的性格比较洒脱,也比较灵活,不是那种执拗与计较的人,笑着说:“看在你表现不错的份儿上,我就收下你这个朋友。”

两个小姑娘年龄相仿,说说笑笑中聊起了婚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