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兖州董府(2 / 2)

加入书签

你倒是看的开”。皇帝气的咬牙切齿:“让他滚回老家种地去,给我传旨...啊..给朕传旨,让他罢官回乡,永不启复。”

数日后,宫人来到董家宣旨。宫人宣旨后看着堂上董大人和董夫人,只见董夫人脸色阴沉如丧考妣,倒是董大人谢恩后反而显得有些喜笑颜开。

还劝解着董夫人:“解甲归田日,逍遥自在时,沉着个脸干什么。回乡安度晚年不是挺好的。你不是总说我没时间陪你么,这下回去我就整日陪着你上山礼佛,泛舟赏花,岂不是美事。”

董夫人闻言阴沉的脸色才挤出一丝欣慰。心想:也是,逢山伐木,遇水搭桥。随遇而安也好。这朝堂上虽说风光却也凶险,舒舒服服过几天安生日子也不错。

反倒是宣旨的宫人看的目瞪口呆连声说:“董大人,心胸真是宽广!”

宫人心中暗道:我真是墙都不扶,就服你姓董的了,罢官贬职的旨意宣的多了,哪家不是垂头丧气,哭天喊地的。就你家把罢官的圣旨都快弄成赏赐的圣旨了。这才半年多的时间,就从尚书令一路贬到罢官了。董大人你要还这么乐呵,恐怕下次皇帝下的圣旨可就.....................

哎,也是个难得的正直好官,回去回复的时候还是说的凄凄惨惨一点吧。说不得陛下听闻董家悔恨伤心也许就不会追究董家的罪过了。

董家招待宫人茶水午饭后,送了些礼物。宫人便起身赶路回宫复命去了。

数日后晌午,内宫外,宫人禀报近侍,宣旨完毕回来复命。

:“旨意宣到了?”

宫人伏身跪倒在地:”回陛下,已经宣旨结束,董大人正与府司交接,不日交割完毕,即可回乡。“

:“董存可说什么了吗?”

宫人心头一紧,本想说董大人泪流满面,痛哭流涕,深深忏悔,捶胸懊恼。但转念一想,这好像不是他的风格,这么说了皇帝也肯定不会相信。

于是说到:“董大人并没说什么其他的,只是说了一句有负圣恩,神色颇为落寞。倒是董夫人虽然没说话,但是神色忧愁,如丧考妣。”说完宫人也不敢抬头,一直伏身死死盯着地面,生怕被察觉出疏漏。

宫人说完,屋内鸦雀无声,半晌之后皇帝才开口

:“好,知道了,你去内司领赏吧。”

:“是,谢圣恩。”宫人说罢倒退着缓缓退出屋子。行至走廊间听到皇帝的声音。

:“朕饿了 ,传膳,传膳。另外去取壶贡酒来。那个.........让人去请皇后过来陪朕用膳。快去快去。“话语里竟似是难藏的喜悦之音。

皇帝高兴了董大人当然也十分的开心,交任之后带着家眷,一路上走走停停,游山玩水,访师拜友。明明不到一个月的路程,拖拖拉拉的走了三个多月才回到祖籍兖州。

回到兖州后,董夫人拿着多年积蓄还贴了些嫁妆,先是把祖宅附近的院子购置下来连带着祖宅好好的修缮了一番,又购置了些田地招了些佃户,买了些家丁侍女。前前后后忙碌一年,本来心中还隐隐担心皇帝还会不会治罪,随着时间推移紧张的心慢慢也就放下了。而董大人倒是豁达,根本没多想。只是忙碌着给两个儿子找有名的教书先生,还有就是带着三四岁的小女儿整天泛舟垂钓。

而且董夫人也确实是多虑了,这对老冤家的心结,先不说宫人回复之后,皇帝心中这点小执拗已然解开了,并且现在皇帝也顾不上他们了。因为他染上了恶疾,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

半个月后,皇帝驾崩,太子继位,因太子年幼(时年6岁),太后暂时监理国政,群臣辅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