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慈禧初见秋蝉(1 / 2)
慈禧注意到了大门两旁用来遮盖的红布条,诧异地问:“这门两边是什么?”
载洸:“是由儿臣亲手篆刻的楹联,今早才令人挂上去,想请老佛爷剪个彩,沾沾您的福气。”说罢,载洸便亲手为慈禧递上了剪刀。
慈禧将连接着门外两根柱子的红带子剪短,两边的红布依次降落,门的两边分别写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人才为先。”
慈禧点点头说:“嗯,这话说得不错,咱们大清要想振兴,还得看人才。但也不是什么人才都能用的,要用得用忠于我大清的人才。”
载洸:“圣明莫如皇太后。”一行人站到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就坐到了预设好的座位上。
为了这场典礼,载洸一行人可谓是煞费苦心,在学院外边空地上,搭建了一个露天舞台,除了余香楼外不设障碍,全北京城里的人都有资格观赏到舞台上的节目,不仅是整条街道都围满了人,就连两旁的商业楼、甚至是屋顶也都挤满了兴致勃勃的围观群众,主宾席就设在余香学院二楼一处空旷的阳台上,载洸与慈禧等人就是坐在这里,两旁的宽敞的过道则是被临时改装成了外宾的席位。
载洸还令人精心准备了诸多契合主题又不失趣味的表演节目。让学员表演才艺,有舞台剧、朗诵、歌舞等节目,也专门请来了西洋巡回表演艺术团,有偏西洋风格的魔术,芭蕾舞,交响乐等节目,这一些在当时都是别具一格。
从一开始,整个节目就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氛围,将古典与新潮、中方与西洋融合贯通,体现了载洸个人对于变法维新的理解,不仅收获了西方人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普通民众的好感。
而且,慈禧作为如今大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整个国家的象征人物,她出现在这个场合意义非凡,今日这般景象必定会在日后口口相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能起到上行下效、深入人心的宣传效果,对于当时缺少有效传播媒介、闭塞阻隔的社会来说,普通民众的嘴巴便是最好的传播工具,载洸就是要利用这一事件的影响,来达到他理想的宣传效果。
慈禧自个也看得开心,“如此别出心裁,真叫人耳目一新。可惜你身居要职,如若不然,真想叫你到颐和园里来,天天给我准备这些节目。”
载洸:“您若是喜欢,今后我让人留意时刻准备着,只要您一声令下,保管您尽兴。”
慈禧:‘想不到,这地方,还挺适合置办戏台的,你看看,下面地形开阔,连这上边的走廊都能容下三张桌子了。’
载洸:“这里之前就是歌楼,建筑空间宽广,地段位置上佳,所以才能有条件办这样一场汇演。”
慈禧随口一说:“你可真有本事,这样一栋抢手的楼,你是怎么弄到手的。”
载洸:“他们不再做生意了,这栋楼就被我顺手买下了。”
慈禧:“按理说,有这么好的地段,这么多的客流,生意应该很好才对,怎么突然不经营了呢?”
载洸竟被这个问题给问住了,久久没有开口说话,慈禧貌似也才意识过来,。
只是笑了笑说:“这天下哪还有你办不成的事情。”就将这个问题一笔带过了。
突然,慈禧见到了在裕荣身边谈笑的女子,好奇地问:“那个女子是哪家的?之前怎么从来都没有见过?”
载洸顺着慈禧的视线寻去,见到慈禧口中的那个女子正是秋蝉,心里还咯噔了一下。
慈禧:“怎么?你不认识?”
载洸:“是这个学院的掌院,名叫秋蝉。”
慈禧笑了笑说:“原来她就是那个叫秋蝉的女子啊,久闻她的大名了,听说她是一个仁爱仗义,胸怀大志,巾帼不让须眉啊,放眼整个大清国,估计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奇女子来,我还真想见识一下。”见到载洸没有反应,她还望向载洸,“怎么?不舍得?”
载洸回过神来,淡然一笑,“哪有什么舍不舍的,她是我们推行义务教育的的得力干将,能得到皇太后的赏识,既是她个人的荣幸,也是商办衙门的荣幸。”
慈禧:“你不介意就好。”慈禧朝裕荣招了招手,裕荣小跑着走了过来说:“母后,您找我?”
慈禧:“去,把你身边那个叫秋蝉的姑娘叫过来。”
裕荣:“啊?”裕荣还下意识地望了望载洸。载洸朝她轻微地点了下头。“孩儿这就去唤她过来。”
裕荣走过去,在秋蝉的耳旁说了几句话,秋蝉望向慈禧,眼神里既有激动也有紧张,裕荣用三言两语简单地说了下礼仪跟注意事项之后,就拉着她的手,缓缓地走到慈禧面前下跪,“民女秋蝉叩见皇太后。”
慈禧:“抬起头来,我看看。”
秋蝉缓缓地抬起头来,两个人的眼神汇聚到一起,同为女强人,却是两个不同时代、两种精神、两个灵魂之间的碰撞。
一个年轻的时候,想要征服这个时代;一个现在正年轻着,幻想着要改变这个时代;同样是不服从命运的两人,彼此的眼睛竟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些许的惺惺相惜的情绪来。
慈禧此刻也露出了慈祥的微笑,转向邻座的载洸,轻声说了句:“有我年轻时的样子”。她又拍了拍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