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天下英雄,唯此人耳(1 / 2)
奕劻:“皇上……要不,咱们还是先请示一下皇太后吧?”
孙毓文:“臣也有此意。”
皇上冷冷地看着他们两个,“难道遇事不决,都得去劳烦皇太后吗?皇太后把你们的事都给办了,朕还要你们这些臣子干什么!还要军机处干什么!干脆将军机处搬到颐和园去得了!”
翁同龢:“皇上英明神武,雄才伟略,军国大事可凭圣裁,怎可让一妇……凡事都劳烦皇太后忧虑,这是我等君臣之责。”
光绪犹豫了一会儿,试探性地问了下,“你们觉得呢?”
底下的臣子都互相观望了一会儿,见没人出来说话,奕劻自得先出来说:“臣还是觉得……先问过皇太后较为稳妥些。”
孙毓文:“臣附议。”
奕劻还悄悄地拉了一下荣禄的袖子,荣禄也只能跟他们站到同一阵营里。“臣也附议。”
光绪听到这话,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直接怼了一句:“朕身为皇上,大清的天子,难道就没有乾纲独断之权吗!还是你们谁要替朕坐到这个位置上,来行帝王之权啊!”
一听到这,下面的臣子都纷纷下跪,“臣不敢……”
那一刻,光绪仿佛是第一次真正当上了大清的主子,腰杆子也变得坚挺起来了,正当他要一锤定音的时候,门外的一声通报却冷不丁地敲碎了他的美梦。
御前太监:“皇上,颐和园的李大总管来了。”
光绪:“他来这里干什么!”
御前太监:“说是奉了皇太后之命来的。”
~~~~~~
(与此同时,颐和园内。)
“臣李鸿章,给皇太后请安!”
慈禧:“起来吧,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本宫刚刚还提起了你。”慈禧闲庭信步地走在昆明湖畔,李鸿章也紧跟在后面,两人的语气像是久别重逢的友人聊起家常一般。
李鸿章:“能让皇太后挂念,是臣几世修来的福分。”
慈禧:“本宫刚刚就跟人说了,如今这大清国,能挽救危局的,也只要有像李中堂这样老谋深算的将帅之才了,那些个利益熏心、虚有其表的人,关键时候都不顶用。”
李鸿章:“皇太后过誉了,臣不过是一名败军之将,庸碌之臣,只是蒙受皇太后提携,委以重任,才得有建寸功之机,并不是什么将帅之才。”
慈禧:“那你倒是说说,如今这天下,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得上将帅之才?”
李鸿章:“古语有云,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慈禧:“我们大清国有这样的人吗?”
李鸿章:“有,臣所识之人,唯有醇王爷一人矣。”
慈禧听完,不自觉地笑了起来,“你可真是捧载洸的场,难不成,今天到这园子里来,也是他叫你来的?”
李鸿章:“非也,臣是皇太后一手提携起来的,自然知道关键时候要听谁的,也知道危难之际,谁的话最管用。今日到这园子里来,就是来求皇太后出面,挽救局势的。”
慈禧:“我不过就是一介女流,势单力薄。挽救时局这样的重任,本宫可担不起。”
李鸿章:“这大清国,除了皇太后,没人担得起了。”
慈禧:“你刚刚不是把载洸给捧到天上去了吗?难道他担不起?”
李鸿章笑了笑说:“确实担不起,就算担得起,那也是踩在皇太后您的手心上,才能上得了天,皇太后要是翻一翻手,他纵然有多大本事,也得掉进泥土里。
说到底,不过是沾了皇太后您的恩惠荣宠,才有今日这般风光,要是换作别人,脑袋都不知道掉了多少回了,更别提什么挽救时局了。”
慈禧:“你这话说到本宫心坎里去了。就是不知道你说的那个将帅之才,他懂不懂得这个道理。”
李鸿章:“并非每个人都能感恩皇太后如天之恩,而皇太后您慧眼如炬,洞彻事理,能够在皇太后手底下办大事的人,焉能不晓此理,若是不知感恩戴德,早就被扔到哪个偏僻的角落去了,哪还有施展拳脚的舞台。
何况醇王爷本就是天性善良之人,普通百姓尚且视若己出,何况是皇太后您呢,正所谓百善孝为先,醇王爷自然会对您尽孝。”
慈禧笑了笑说:“你这张嘴啊,真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诸葛孔明再世也不一定有你这样的口才。”
李鸿章:“臣年轻时,常听那些老者说,为人处世,一分靠嘴,二分靠腿,余下七分靠心。几十年仕途里,臣也一直将此奉为真理,待非常之人,必持非常诚恳之心,臣适才多言,皆是肺腑之言。”
慈禧:“载洸刚刚给本宫呈上了折子,让我说说服朝中的君臣,支持他的军事计划,他的意思是,让我们在京城守上七天的时间,但是眼下日寇来势汹汹,随时都有可能兵临城下,要想说服那一众君臣接受载洸的计划,难度堪比登天。
唉,这些年来,本宫是愈发感到力不从心了,原本以为,收复新疆、护住东南之后,大清的江山就稳了。谁知道半路竟然杀出来一个小日本,骑到咱们头顶上撒泼了,这天说变就变,完全估摸不到
↑返回顶部↑